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針灸按摩 > 經絡穴道

胸腹部常用穴─膻中(任脈)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胸腹部常用穴─膻中(任脈)
  心包募穴,又為氣會(八會穴之一),是宗氣會聚之所,故為理氣要穴,臨床多用於氣機逆亂諸症及心病,如肺氣不降之咳喘,胃氣上逆之噎膈,呃逆,以及胸痹心痛等。

[位置]
  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若乳房下垂者,則在胸骨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取穴。


[防治作用]
  咳嗽、氣喘、胸痹心痛、心悸、噎膈、呃逆、乳少等。
《行針指要賦》說:"或針氣,膻中一穴分明記。"意為膻中穴可主治一切氣機逆亂之證。
《千金方》:"膻中、華蓋,主短氣不得息,不能言;膻中、天井,主胸心痛。"
《達摩秘功》將此穴列為"延壽十五法"之一。順時針、逆時針各揉81次,可調和氣血、強健體質。
《針灸大成》:"乳癰:針乳處、膻中、大陵、委中、少澤、俞府;無乳:膻中、少澤,此二穴神效。"

  作者曾用膻中穴割治治療較頑固的久病咳喘52例(包括支氣管炎24人、支氣管哮喘28人)基本痊癒14人,有效28人,無效10人,僅用此穴,不配合其他穴位。

  還曾以此穴治療頑固呃逆、鬱證氣厥等症,如1976年7月曾治馬××,男48歲,呃逆連聲,影響進食、喝水、睡眠,一天多未進食,因呃逆不止而上腹部肌肉疼痛。曾注射魯米那等鎮靜藥,並針內關、足三里穴未效,餘取氣會膻中穴,斜刺進針,直達骨膜,使有疼脹感,進針後呃逆即止,留針1小時。


  張×,女,36歲,因與人爭執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兩目緊閉,呼之不應,四肢抽搐陣作,證屬氣厥之證,取主穴膻中,取配三陰交,先針膻中穴,繼以較強刺激,一分鐘後,患者即皺眉,呻吟,繼針三陰交,強刺激,留針20分鐘,患者神態清楚。


[操作]
1.灸法:直接灸3~5壯,或隔薑灸3~5壯;溫和灸5~10分鐘。
2.刺法:斜刺或平刺0.3~0.5寸,針達骨膜後進行提插撚轉,以加強刺激。
3.按摩:一指禪推法、點按法、指摩、指揉法。自我保健按摩可用左手大魚際或掌根貼於穴位,逆時針揉30~40次,再換右手順時針揉30~40次。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