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認識中醫 > 臨床心得

痤瘡的中醫分型治療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痤瘡的中醫分型治療
  痤瘡,是青年人常見的一種毛囊皮質腺的慢性炎症引起的皮膚病。多為外感風寒、風熱、風濕,鬱於顏面局部,鬱久化火致經絡不通,痰凝血瘀,生成粉刺。鬱久化膿,便會形成暗瘡,久病入絡,結聚成塊,或過久損傷顏面肌膚則成為結節、瘢痕;另外,患者素體陽熱偏盛,加之過食辛辣油膩之品,使濕熱結於胃腸,胃腸濕熱不能下達,反而上逆,薰蒸於肺,蘊阻於面,病久生痰,痰瘀互結肌膚而成。
  
  痤瘡辨證分型目前沒有統一標準,分型較多。現依據醫者通常分型,述其藥物內服療法。
  
肺熱型:毛囊起丘疹,紅腫疼痛伴瘙癢,面色潮紅,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數。治宜瀉肺清熱、涼血解毒。藥用生槐花15克,枇杷葉、桑白皮、黃芩、梔子、生地、丹皮、白芷各10克,黃連6克,薏苡仁、連翹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肺胃濕熱型:常見患處膚色潮紅,以粉刺、丘疹為主,或有膿皰,伴蔻熱瘙癢、咽乾、口燥、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膩,脈象弦數或滑數。治宜宣肺清熱、通腑利濕。
藥用:枇杷葉、桑白皮、黃芩、梔子、赤芍、苦參各10克,野菊花8克,黃連6克,白茅根30克,生槐花15克。大便燥結者加大黃6克;感染重者加公英、地丁各15克;形成囊腫者加夏枯草15克,貝母10克;皮脂溢出多者加生苡仁15克,枳殼、生白朮各10克。
  
肺經鬱熱型:此類患者痤瘡多為膿皰型或痤瘡在月經前加重。皮疹多發於面頰兩側,甚至連及頸項,以炎性丘疹、膿皰為主,伴有乳脹不適,心煩易怒,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等臨床表現。治以疏肝清解法,方選丹梔逍遙散加減,藥用丹皮、炒梔子、黃芩、山楂、蘇梗各6克,當歸、生地、茯苓、白朮各10克,白花蛇舌草、茵陳、公英各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痰瘀互結型:皮疹以結節、囊腫為主,部分有疤痕,女性伴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舌質暗紅,舌邊尖有瘀點。藥用桃仁10克,紅花6克,川芎10克,半夏9克,益母草15克,丹參15克,莪朮10克,夏枯草15克,海藻15克,赤芍10克,浙貝母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氣鬱型:皮疹分佈於面部及胸、背,兼見胸悶不舒,兩脅脹痛,喜生悶氣,女性月經前面部皮損加重,乳房脹痛。治宜舒肝理氣。藥用金桔500克,洗淨去核;檳榔30克,碾碎;鮮桔皮50克,切絲;連翹、夏枯草各20克。先將連翹、夏枯草加水1500毫升,煎煮30分鐘,藥液再煮其他藥物,煎至金桔爛熟,入蜂蜜50克,再煮20分鐘。每次服10~20克,每日3次。
  
熱毒血瘀型:用於痤瘡經久不癒,治宜活血清肺。
基本方:川芎10克,虎杖、生石膏(先煎)各15克,生山楂30克,大黃、桑葉、桑白皮、蟬蛻各10克,黃芩5克,黃連3克,白花蛇舌草30克。丘疹色白者加羌活3克,生苡仁15克,茯苓10克;丘疹色紅者加赤芍、丹皮、丹參各10克;有膿者加敗醬草5克;色素沈著者加生甘草3克,白芷10克。
(鄧理有 / 中國中醫藥報)


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