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最早種植及飲用茶葉的國家,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已很普遍以茶作飲料,唐代時,世界第一個飲茶專家陸羽甚至將飲茶的藝術總結而寫成《茶經》,所以說中國是飲茶藝術的始祖,實在當之無愧。飲茶約於公元九世紀左右傳於日本,使日本成為講究飲茶藝術的第二個國家,日本的茶道,大概就是以唐代飲茶藝術為淵源,日本人至今對茶道十分講究,其專注與虔誠的態度,實在令外國人難以理解,包括作為飲茶藝術鼻祖的中國人在內。現今,中國不少古雅而複雜的飲茶藝術相信已經失傳,但廣東人似乎特別喜歡飲茶,潮州、福建一帶人士,始終對“功夫茶”保持一份特別濃厚的興趣及精湛的煮茶技術。
事實上,據最近中國科學家用福建綠茶、烏龍茶、花茶等對小白鼠肺癌發作率的影響所作的研究中,發現綠茶防止肺癌作用較好,茶葉對人體內源性亞硝胺的形成有阻斷作用,而亞硝胺是致癌的重要物質,而且茶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有良好作用。
中國人飲茶一般喜濃,清飲而不加糖及奶類(除了少數民族的酥油茶之外)。在攝生方面,飲清茶實在更為適宜,但太濃的茶則對部份人不太適合,例如心律不整、心悸及失眠症的患者。中國人一般也不喜歡冷茶,《本草綱目》且認為冷茶能聚痰,至於隔夜茶,由於長期的浸泡,茶葉能析出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不宜飲用。空腹飲茶更能削胃。
茶的品種性屬亦有所不同,一般人的看法是綠茶性質較涼。 有些人喜歡用茉莉花加入成為“香片茶”,這種茶氣味芳香,但其性較寒及具利尿作用;而用杭菊加入茶葉,除非身體確實有熱,否則長期飲用亦須提防過份清肝而受不住。
飲茶雖然常令牙齒變黃,但卻對蛀牙有防止作用,因為茶葉含有元素“氟”。《神農本草經》認為“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墮、輕身、明目。”《本草綱目》認為茶“能治喘急、咳嗽”;中醫常用一條“川芎茶調散”,能治外感及正偏頭痛,就是利用茶所含的咖啡鹼、茶鹼等對中樞神經的興奮作用。
據分析,茶含有大量鞣質、咖啡因、茶鹼、維他命C及其他多種成份。一早起床,腦筋仍有睡意,飲杯茶能清醒頭腦精神一振,這是因為茶裡面含有咖啡因,足以興奮大腦皮層。
茶鹼及咖啡鹼都能加強心肌收縮力,加快心率,擴張皮膚血管,收縮腦及心臟血管。因此臨睡飲茶會有失眠的反應,精神過度興奮,心跳過速的人也不宜飲濃茶。
中醫認為茶入心、肺、胃經,能清頭目、解煩渴、助消化、治頭痛、利尿(夜尿多不宜及止泄瀉。例如“太上五神茶”方,可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傷食吐瀉。 方用:六安茶一斤、山楂(蒸熟)、麥芽、紫蘇、陳皮、厚朴、乾薑(各味炒過)各四兩,共同研磨成末,乾燥儲藏備用。用法:大人每服三錢、小童一錢。用生薑、蔥白煎水沖服。這是極溫和的四時感冒藥, 不妨自己委託藥舖造些備用。
<張景岳工作室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