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痺的針灸療法(二)
黃某某,男,55歲。1986年5月初診。
主訴:胸悶、胸痛1年,加重1周。
病史:患者平素血壓偏高,1年前曾發生過悶、心痛1次,短期治療狀消失。平時睡眠欠佳,胃納一般。現又突發間歇性心區絞痛,胸悶氣急,前來求治。
檢查:面色蒼白,唇微紫暗,肢冷臂麻,背痛。心電圖提示:(1)冠狀動脈供血不足。(2)心肌損害。舌黯紅、苔薄白,脈胘細。
診斷:中醫:胸痺(心陽痺阻)。
西醫:冠心病、心絞。
治法:溫振心陽,行氣活血。
取穴:內關、間使、心俞、厥陰俞。
配穴:大陵、神門、曲池、太沖、足三里、大溪。
操作:毫針刺法,平補平瀉。
取俯式坐椅位,在前額部墊以軟物,兩手向前彎。先取1寸毫針向兩側的心俞或厥陰俞,微微向脊椎刺入,以有酸麻的針感後捻1~2分鐘,亦可在針上加艾懸灸或加吸杯。同時在雙內關或間使進針,出現針感後,作間歇性的輕捻轉,留針15~20分鐘。
初日針2次,第1天症狀稍有好轉,第2針灸後症狀逐漸緩解,每天改針灸1次。
10天後症狀基本消失。近期臨床治癒。囑患者繼續每天用指針內關、足三里,每日2次,每次按壓100次,或用艾條懸灸亦可。並常服中藥生脈散加味:黨參15克,麥冬15克,五味子9克,灸甘草9克,丹參30克,何首烏30克,川芎12克,山楂9克,麥芽20克,天麻9克,桑椹子20克,石決明30克,以鞏固療效。隨訪2年,患者病情穩定,血壓恢復正常,可以從事輕微勞動和體育活動。
【按】《素問‧臟氣法時論》云:“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素問‧舉痛論》指出:“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從臨床表現和病因方面對心絞痛作了較為明確的記載。唐‧孫思邈在其《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也列舉了心痛胸痺證候表現特點和治法,指出“心痛暴絞急欲絕,灸神府百壯......”,“心痛如錐刀刺氣結,灸膈俞七壯”,“心痛如錐針刺,然谷、太溪主之”,“心痛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胸痺引背時寒,間使主之;胸痺心痛,天井主之”等,在針灸治療心痛方面,總結了許多有效的經驗。
作者根據中國醫學的傳統理論和近年來的研究進展,以及自己的臨床實踐認為:人體的經絡是運行氣血的,如氣血運行受阻,則產生疼痛,即所謂“不通則痛”,心絞痛是心經和心包經氣血運行遲滯的表現,因它出現的症狀群和發生疼痛的部位多屬心經和心包經二經範圍,所以處方配穴就應以心經和心包經的穴位為主;尤以其所屬的募、俞穴為主,並根據症狀的表現配以他經有關穴以治之。中國醫學認為針灸治療能通經絡,宣導氣血而起調整作用。由於疏通了經氣,經絡氣血運行通暢,所謂“通則不痛”,因而心絞痛得以緩解。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冠心病的心絞痛,是由於心臟缺血產生的代謝產物刺激傳入神經纖維,經過脊髓上傳至丘腦痛覺中樞,並反射到皮層,皮層再經過相庄的傳出途徑,反映到心前區而產生的。而針刺之針感也有一個衝動,通過脊髓、丘腦到大腦皮質,結果針感的傳入衝動與心絞痛的傳入衝動在脊髓、丘髓以及皮質內相互制約,而達到整合作用,結果使心絞痛衝動受到抑制,因而心前區疼痛得到緩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