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針灸按摩 > 手法經驗

胸痺的針灸療法(一)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胸痺的針灸療法(一)

  李某某,男,46歲,1996年6月8日初診。
  主訴:反覆發作胸部悶痛5年,加重7天。
  病史:患者1990年6月因女兒離家出走,至今去向不明,而至長期心情不舒,1年後便漸覺胸部悶痛,有時呈壓榨性絞痛,並放射至左側肩背部,在某醫院作心電圖檢查:V1~V5ST段壓低,T波低平,被診斷為冠心病。今年6月1日以來,自覺胸部悶痛加重,並放射至左上肢,每次發作時持續約5~10分鐘,平常情志刺激時也經常被誘發。
  檢查:神智清楚,語言清晰,形體較胖,面色晦暗,舌有瘀斑,舌下脈絡青紫,脈沉澀。心電圖檢查:V1~V3:ST段是水平型下移,T波倒置。
  診斷:中醫:胸痺(氣滯血痰型)。
     西醫: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取穴:(1)膻中、厥陰俞、肝俞、內關、陰郊、行間;
     (2)巨闕、心俞、隔俞、郊門、通里、太沖。
  操作:兩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每針8天為1療程,每療程之後休息2天,用28號毫針,以捻轉瀉法為主,強刺激,每隔5分鐘行針1次,每次留針30分鐘。

  經用上法治療3個療程後,病情好轉,自覺胸部悶痛消失。經心電圖復查:基本正常。

  【按】胸痺,臨床表現主要為心胸陣痛、如刺如絞、胸悶心悸、氣短難續等,《內經》中早有論述,《素問‧臟氣法時論篇》描述其症狀:“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靈樞‧厥論》論述了其預後:“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這均與西醫的冠心病之“心絞痛”、“心肌梗死”等極為相似。本病中醫則認為與憂思傷脾、鬱怒傷肝、過食肥甘、寒邪內侵、年老體衰等因素密切相關,其發病的主要機理是心脈痺阻不通。用針灸的方法來治療冠心病之心絞痛在中醫古代文獻中早有記載:《甲乙經》記載:“厥心痛……先取京骨、崑崙,發針立已,不已取然谷”,《針灸大成》又載:“心胸痛,曲澤、內關、大陵”。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脈則為血運行之通路,若情志不遂,氣機不暢,氣結痰聚,血行不暢,心陽不振,就會導致心脈痺阻,氣滯血痰,而致胸悶心痛的發生。該患者就是由於長期情志不舒,肝失條達,肝鬱氣滯,氣血運行不暢,脈絡不利,氣滯血瘀,心脈痹阻,不通則痛,故生上述諸症的。方中心俞、厥陰俞以通陽散結;膻中、巨闕以寬胸理氣;巨闕、心俞又是俞募配穴,可調心氣、化瘀血;肝俞、隔俞以疏肝行氣活血;氣會膻中、血會膈俞,二穴又可行氣活血;通里、內關為絡穴、內關又是八脈交會穴,郊門為合穴、主“逆氣而洩”,陰郊為郊穴、善救急,四穴用之,可通經活絡,宣暢心陽,緩急止痛;行間、太沖行氣活血。諸穴配伍,共奏活血化瘀,理氣止痛之功,故可收得較好療效。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