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針灸按摩 > 手法經驗

按摩養生法!!<值得一看>


資料來源:張景岳工作室   所屬地區:台灣


Hot!!按摩養生法
        按摩養生法是中國富有民族特色的古老健身術之一,有數千年的歷史。它是在中國獨特的養生理論指導下,通過持之以恆的自我操練,即在自身的一定部位施行-定的手法,從而發揮機體固有潛能,調整機體的內部功能,實現經絡疏通、氣血流暢、臟腑協調、陰陽平衡等自我完善的狀態,達到防病健身、益壽延年的目的。

        一、按摩養生法的特色
        按摩養生法具有鮮明的特色和獨到的優勢。操作簡單,易於學習掌握。不受時間、地點、氣候等條件的限制,﹒一般不需輔助設備,經濟簡便。有養生保健與康復醫療的雙重效益。效驗確實,安全可靠,無任何副作用。無身心痛苦,老少鹹宜。

        二、養生按摩的基本內容
        養生按摩流派眾多,手法繁雜。但其操作的基本內容卻總不外乎按、摩、推、拿等10餘種常用手法。
        (一)按
        以拇指或掌根等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漸向下用力按壓,按而留之,即為按法。按法又分為指按法、掌按法、屈肘按法等。
        1指按法
        1)拇指按法 用拇指指面或指端按壓體表,即為拇指按法。
        2)屈指按法 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的第一指間關節的屈曲突起部分,點取一定的穴位或部位,即為屈指按法。
        指按法接觸面積較小,刺激的強弱容易控制調節,對全身各部的經絡穴位都可應用。指按法具有開閉通塞、散寒止痛及保健美容等作用。

        2掌按法
        用掌根、魚際或全掌著力按壓體表,單掌或雙掌交叉重疊按壓均可。本法接觸面積較大,刺激也較緩和,具有疏鬆筋脈、溫中散寒的作用.適用於腰背部、腹部等。

        3屈肘按法
        用屈肘時突出的鷹嘴部分按壓體表,即為屈肘按法。本法壓力大,刺激強,一般僅適用於腰、臀、大腿等部位。

        4按法的應用要領
        使用按法時,按壓的方向要垂直,不可歪斜;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不可移動﹔用力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持續而穩定,使刺激充分透達機體組織的深部。
        (二)摩
        用手掌面或指面附著於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作環形的有節律的撫摩,即為摩法。摩法又分為指摩法、掌摩法、掌根摩法等。

        1指摩法
        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指面附著於一定的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掌、指作節律性的環形旋轉運動,即為指摩法.

        2掌摩法
        用掌面附著於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作節律性的環形旋轉運動。

        3掌根摩法
        用掌根部大小魚際著力在身體上進行摩動﹔摩動時各指略微翹起,各指間和指掌關節稍屈曲,以腕力左右擺動。此種掌根摩法可以兩手交替操作。

        4摩法的應用要領
        使用摩法時,肘關節自然微屈,腕部放鬆,指掌自然伸直﹔指掌著力部分要隨著腕關節連同前臂作盤旋活動,用力要自然、緩和、協調,每分鐘頻率約為120次。

        5摩法的效用
        摩法具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的作用。本法刺激輕柔緩和,常用於胸腹、脅肋部。
        (三)推
        以指、掌著力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進行單向的直線推動,即為推法。最常用的是平推法。
        1指平推法
        拇指指面著力,其餘四指分開助力,按經絡循行或肌纖維平行方向推進,即為指平推法。該法具有疏通經絡、理筋活血、消瘀散結等作用,常用於肩背、胸腹、腰臀及四肢部。

        2掌平推法
        用手掌平伏在皮膚上,以掌根為重點,向一定方向推進,即為掌平推法。該法具有較強的活血化瘀、解痙止痛作用,刺激緩和,常用於腰背、胸腹、大腿等處。

        3推法的應用要領
        使用平推法時,著力部位要緊貼體表﹔向前推進時,用力要穩,速度要緩慢而均勻。

        (四)拿
        用拇指和食中兩指,或用拇指和其餘四指作對稱的用力,抓住一定的穴位或部位,進行一緊一鬆的捏拿,即為拿法。
        拿法刺激較強,具有袪風散寒、開竅止痛、疏經通絡等作用,常用於頸項、四肢和肩部。使用拿法時,腕部要放鬆靈活,用指面著力;動作要緩和、連貫,用力要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
        (五)撫
        用手掌或指腹輕放於一定部位上,作徐緩而經柔的直線往返或環旋的撫摩,即為撫法。
        撫法實屬輕摩法,操作時動作要平穩而輕柔.撫法具有鎮靜解痙、消腫止痛的作用,最常用於腹部。
        (六)揉
        用手掌大魚際、掌根部、手指羅紋面或指端,置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輕柔緩和的迴旋揉動,帶動該處的皮下組織,即為揉法。揉法又分為指揉法、魚際揉法和掌揉法。
        1指揉法
        用拇指、中指或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面或指端,輕按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作輕柔的小幅度環旋揉動,即為指揉法。

        2魚際揉法
        用手掌大魚際置於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作輕柔的環旋揉動,即為魚際揉法。

        3掌揉法
        用掌根部著力,手腕放鬆,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作小幅度的迴旋活動,即為掌揉法。

        4揉法的應用要領
        使用揉法時,手腕要放鬆,以肘為支點,前臂作主動擺動,帶動腕部和掌指作經柔緩和的擺動,使用的壓力要輕揉,動作要協調而有節律,頻率約為每分鐘120160次。

        5揉法的效用
        揉法輕柔緩和,刺激量小,適用於全身各部。揉法具有寬胸理氣、消積導滯、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作用.常與按法配合使用。
        (七)抹
        用單手或雙手拇指羅紋面緊貼皮膚,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動,即為抹法。
        抹法具有開竅醒腦或鎮靜安神、行氣活血等作用,適用於頭面部及掌指部。使用抹法時,用力要均勻而持續,移動要緩慢,要輕而不浮,重而不滯。
        (八)點
        用拇指端或屈拇指後用拇指指間關節橈側,點壓體表一定的穴位,即為點法。
        點法具有疏精通絡、活血止痛等作用,常用於腰、腹及下肢部。
        (九)滾
        用手背靠近小指側部分或小指、無名指、中指的掌指關節部分,附著於一定部位上,通過腕關節屈伸外旋的連續活動,使產生的力持續地作用於治療部位上,即為滾法。
        滾法的接觸面積較大,壓力也較大,具有舒筋活血、滑利關節、緩急止痛、消除疲勞等作用,適用於肩背、腰臀及四肢部。
        使用滾法時,肩臂不要過分緊張,肘關節要微屈成l20度角,手腕放鬆,用小魚際掌背側至中指本節部著力,腕部作屈伸外旋的連續往返活動,使手背作滾動。滾動時小魚際部分要緊貼體表,不可跳動使手背拖來拖去地摩擦,運用的壓力要均勻,動作要協調而有節律,一般頻率大約為每分鐘120l60次左右。手背滾動幅度控制在120度左右。

        (十)撚
        用拇指、食指羅紋面捏住一定部位,作對稱地用力撚動,即為撚法。
        撚法具有滑利關節、消腫止痛等作用,常用於指(趾)關節。使用撚法時,撚動要靈活快速,用勁均勻而柔和。

        (十一)搓
        用雙手的掌面或掌側挾住一定部位,相對用力作快速搓揉,並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即為搓法。
        搓法具有調和氣血、疏通經絡、放鬆肌肉等作用,適用於四肢及脅肋部。使用搓法時,兩手用力要對稱,搓動要快,移動要慢。
        (十二)運
        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穴位上作弧形或環形推動,即為運法。
        運法具有寬胸理氣、消脂除滿等作用。使用運法時,要在體表旋繞摩擦推動,不要帶動j深層肌肉組織,頻率掌握在每分鐘80l20次左右。適用於食積腹脹、胸悶咳嗽等症。
        (十三)拍
        用指或掌輕輕拍打身體,即為拍法。
        拍法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可用於胸背、腰臀部。使用拍法時,手指要自然併攏,掌指關節微屈,平穩而有節奏地拍打身體的某一部位。
        (十四)擦
        用手掌面、大魚際或小魚際部分,著力於一定部位,稍用力下壓並作上下或左右直線往返摩擦,使之產生一定的熱量,即為擦法。
        擦法具有溫經散寒、袪風活血、消瘀止痛及溫腎壯陽等作用,適用於胸腹腰背及四肢。使用擦法時,無論是上下方向還是左右方向,都應直線往返,不要歪斜﹔著力部分要緊貼皮膚﹔用力要穩,動作要連續而均勻,一般頻率為每分鐘l00120次。

        三、養生按摩的施術原則與注意事項
        (一)養生按摩的施術原則
        養生按摩講究施術有度,施術有節,施術有序。
        1施術有度
        所謂養生按摩施術有度,即要求施術手法達到“均勻、有力、持久、柔和”的完善狀態:操作頻率恆定,避免時快時慢﹔手法著實中肯,避免虛飄無為﹔手法連貫,操作滿規定的時間而不間斷﹔手法剛柔相濟,柔軟深透,輕而不浮,重而不滯,避免時輕時重。
        2施術有節
        養生按摩施術有節,即要求施術的時間及用量安排適當。施術的次數根據年齡、體質而定,一般每天兩次即可﹔每次施術的時間也根據年齡、體質及施術部位而定,一般在半小時左右即可,而全身的養生按摩則不應少於一個小時.施術手法的強度宜先輕後重、先慢後快而循序漸進。

        3施術有序
        養生按摩講究施術有序,一般每次施術應由上而下,自外而內,自前而後。如此按部就班的操作,便於協調局部與整體的關係。
        (二)養生按摩的注意事項
        1)要熟識經絡穴位,取穴宜少而精,操作手法要規範。
        2)一般於每天清晨起床前和夜間臨睡前各操作一次為宜,要有信心,有恆心,不可急於求成,不要半途而廢。
        3)應節制房事,頤養腎精,培護先天之本;戒除菸酒,少食辛辣,飲食有節,培護後天之本﹔還應起居有常,勞逸結合。
        4)最好配合鍛煉氣功,配合其他養生法。
        5)要常洗澡,勤更衣,保持周身舒展、肌膚通透,以利於氣血的運行。
        6)每次按摩前排除二便,寬衣解帶,並注意避風;為了增進效果並保護皮膚,可在按摩時應用一定的藥物作滑潤劑,如滑石粉、按摩乳、香油等均可選用。

        四、養生按摩的常用穴位
        俞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聚結於體表的部位,也是按摩施術的處所。養生按摩的常用穴位,多是具有補氣養血、滋陰壯陽、扶正固本、調和臟腑等作用的俞穴。茲將養生按摩的常用穴位簡介如下:
        l 中府 在前正中線旁開六寸,平第一肋間隙處。多用於補氣養陰,止咳定喘。是心肺保健之要穴。
        2 雲門 在前正中線旁開六寸,鎖骨下緣處。多用於調理肺氣,養陰清熱,預防上呼吸道及胸、臂疾患。
        3 列缺 兩虎口交叉取穴,在食指端所觸及處。多用於調理肺氣,疏通經絡。為頭頸保健之要穴。
        4 合谷 在拇食二指之間虎口紋頭上,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多用於清瀉陽明,疏風鎮痛,通經開竅,迴陽救逆。是面部保健要穴。
        5 曲池 屈肘取穴,在肘橫紋頭外端凹陷中。多用於調理腸胃,行氣活血。
        6 迎香 在鼻唇溝上端,鼻翼旁五分凹陷中。多用於疏散風熱,通利鼻竅。
        7 地侖 口角旁開四分處,多用於清熱袪風,疏經鎮痛。
        8 頰車 在下頷角前上方一橫指凹陷中,咬肌隆起最高點處。多用於袪風清熱,通利牙關,疏經止痛。
        9 頭維 在額角髮際直上五分處.多用於袪風止痛,清頭明目。
        10)天樞 在肚臍旁開二寸處。多用於調理腸胃,行氣和血。是腸道保健之要穴。
        11)歸來 在臍下四寸、旁開二寸處。多用於溫經活血,培補沖任。是婦科盆腔保健之要穴。
        12)氣沖 在臍下五寸,旁開二寸處。多用於行氣活血,調補肝腎。是培元固本的保健要穴。
        13)足三里 在外膝眼下三寸,脛骨脊外緣一橫指處凹陷中。多用於健脾和胃,補氣養血,疏經過絡,鎮痙止痛。是扶正袪邪、固本培元而延年益壽的保健要穴。
        14)豐隆 在外踝上八寸處。多用於袪痰降逆,通經活絡。
        15)解谿 在腳腕前面之橫紋正中央。多用於疏利經節,通調腸胃。
        16)公孫 在足內側第一蹠趾關節後一寸骨下陷中。多用於健脾利濕,通調腸胃。
        17)三陰交 在內踝上三寸,脛骨後緣凹陷中。多用於健脾益氣,滋補肝腎,調養沖任。是婦科保健之要穴。
        18)神門 在腕掌側橫紋的尺側凹陷中。多用於養心安神,寧志鎮驚,行氣和血。
        19)後谿 在小指外側,第五掌指關節後橫紋頭上方,赤白肉際處。多用於散風清熱,疏經活絡,清心寧志,清心降火。
        20 聽宮 在耳屏前凹陷中,張口時凹陷尤其明顯。多用於清火聰耳,通關開竅。是耳保健之要穴。(21)小海 在肘尖與肘內高骨之間的溝中。多用於清導心火,疏利筋節。
        22)攢竹 在眉頭凹陷中。多用於疏風清熱,通絡明目。是眼保健之要穴。
        23)委中 在膝窩橫紋中央。多用於清暑和胃,疏筋利節,是腰背保健之要穴。
        24)申脈 在外踝直下,赤白肉際凹陷中。多用於袪風散寒,疏經活絡.是下肢保健之要穴。
        25)湧泉 屈足卷趾取穴,在足心前凹陷中。多用於滋陰清熱,開竅醒神,迴陽救脫。交通心腎,調和陰陽等.是固本培元而延年益壽的保健要穴。
        26)太谿 在內踝尖後的凹陷中。多用於滋陰補腎,清熱利濕。
        27)復溜 在內踝上二寸,脛骨後緣凹陷中。多用於培補腎氣,清熱利濕。
        28)氣穴 在臍下三寸,旁開一寸處。多用於調補肝腎,溫經散寒。是婦科保健之要穴。
        29)內關 仰掌取穴,在腕橫紋上二寸,兩筋之間。多用於理氣降逆,活血止疼,寧心安神,健脾和胃,疏經通絡。是心肺、脾胃保健之要穴。
        30)勞宮 仰掌屈指取穴,在中指和無名指之間。多用於活血開竅,清熱疏風。
        31)陽池 在手背腕橫紋正中凹陷中.多用於清利三焦,疏利關節,宣肺解表,滋陰除煩,清利濕熱等。是扶正袪邪之保健要穴。
        32)外關 俯掌取穴,在腕橫紋上二寸,兩骨之間凹陷中。多用於清利三焦,鎮驚息風,疏經通絡。
        33)翳風 張口取穴,在耳朵根下,耳垂後凹陷中。.多用於清熱化痰,通關開竅,聰耳助聽。
        34)耳門 在耳屏上缺口處前方凹陷中。多用於清熱疏風,通竅聰耳。是耳保健之要穴。
        35)絲竹空 在眉毛外邊凹陷中。多用於清熱散風,明目。
        36)聽會 張口取穴,在耳屏下缺口處之前方凹陷中。多用於清熱散風,通關開竅,通竅聰耳。是耳保健之要穴。
        37)肩井 在肩膀頭與大椎之間,兩筋中央凹陷處。多用於理氣降痰,疏經活絡。
        38)環跳 側臥位,下腿伸直,上腿彎曲取穴。在胯骨頭後上方約二寸凹陷中。多用於袪風利濕,散寒止痛,疏筋利節,通經活絡。是下肢保健和腰背保健的要穴。
        39)風市 在大腿外側正中線,膝上七寸,兩筋之間。多用於袪風利濕,通絡止痛,壯筋堅骨。
        40)陽陵泉 屈膝垂足取穴,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多用於清瀉肝膽,疏利關節,清利濕熱.是肝膽保健之要穴。
        41)陽輔 在外踝尖上四寸,腓骨前緣兩筋間.多用於清瀉肝膽,疏經活絡。
        42)懸鐘 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緣凹陷中.多用於清肝利膽,通經活絡,補腎養髓。
        43)丘墟 在外踝前下方凹陷中.多用於清肝利膽,疏筋利節。
        44)足臨泣 在足背小趾、四趾的趾縫紋頭後一寸五分,小筋後骨縫中.多用於清肝利膽,疏經通絡,理氣止痛。
        45)太沖 在足背,第一、二蹠骨底之間.多用於疏肝理氣,調經和血,鎮驚息風。1
        46)章門 在第十一肋前端。多用於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清熱利濕,理氣止痛。是肝脾保健之要穴。
        47)關元 在臍下三寸處。多用於補腎培元,扶正固本,清利濕熱。是胃腸、泌尿生殖系統保健之要穴。
        48)中極 在臍下四寸處。多用於補腎培元,清利濕熱,縮尿固精。
        49)曲骨 在臍下五寸,恥骨聯合上橫紋處。多用於補腎培元,清熱利濕。是盆腔與外陰保健之要穴。
        50)氣海 在臍下一寸五分。多用於補腎培元,益氣和血,扶正固本。是大補元氣、抗衰延年之保健要穴。
        51)中脘 在臍上四寸.多用於健脾和胃,行氣活血,清熱導滯,是胃腸保健之要穴。
        52)膻中 在兩乳之中間凹陷處。多用於寬胸理氣,宣肺止咳,化痰平喘,養心開竅,通乳止痛。是心肺、乳腺保健之要穴。
        53)天突 在胸骨上窩正中。多用於寬胸理氣,清熱化痰,降氣平喘,和胃止嘔。
        54)承漿 在下嘴唇之下,唇溝正中凹陷處。多用於清熱疏風,開竅醒神。
        55)命門 在第二腰椎下陷中,直立時與肚臍相對。多用於補腎培元,溫陽益氣,強腰壯脊。是培護先天、扶正固本之保健要穴。
        56)大椎 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之凹陷中。多用於疏風清熱,解表散寒,扶正袪邪。
        57)風府 在項後正中,枕骨粗隆下,兩筋之間凹陷中.多用於清熱袪風,化痰開竅,醒腦安神。
        58)兌端 在上嘴唇尖正中,赤白肉際。多用於清熱利濕,鎮驚安神。
        59)百會 在頭頂正中,前髮際與枕骨粗隆之中央。多用於清熱袪風,開竅醒神,鎮驚息風,迴陽固脫,升陽舉陷。
        60)人中 在鼻柱下溝中央。多用於清熱息風,開竅醒神。是保健急教穴之一。
        61)印堂 在兩眉頭之間。多用於清熱疏風,清利頭目。
        62)太陽 在眉尖與外眼角之間,再向外移一寸凹陷中。多用於清利頭目,安神,醒腦,疏風散熱止痛。是頭目保健之要穴。
        四、按摩養生的主要方法
        1面部按摩
        1)摩面 又稱浴面、乾洗臉等﹔兩手洗淨擦乾,兩掌心相互搓熱﹔將兩手伸平,中指自鼻翼兩側沿鼻梁上抹,經眉頭至前額﹔然後四指放平,分推至兩額角﹔再用兩掌心自上而下摩面頰,中指再貼近鼻翼兩側。如此撫摩搓擦,如浴面狀,反復2030次即可。
        堅持摩面可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環,促進面部肌膚的新陳代謝,加強面部肌膚的營養,保持面部肌膚的良好彈性,從而減少皺紋,實現美容保健的目的﹔摩面還能夠提神醒腦。
        2)摩目 又稱熨眼、目功等.先閉目運睛,轉動眼珠10次後再反方向轉動10次。兩手搓熱,四指併攏,置於上眼瞼,由內向外、由上而下作環形摩動30次。然後用兩拇指分別揉天應、睛明、四白、太陽等穴,每穴揉2030次。再屈曲四指,用兩手食指第二節的橈側面輕刮眼眶,使攢竹、魚腰、絲竹空、瞳子膠、承泣等穴位都受到手法的刺激。輪刮眼眶四周30次後,可用一手拇指與食指捏住兩眉間印堂穴的皮膚,向外揪10次。
        堅持摩目可以怡神悅目,預防目疾。經常旋晴可以鍛煉眼外斜肌,促進房水循環,防止斜視﹔並能增強睫狀體對晶狀體的調節,防止視力疲勞,預防近視。經常輪刮眼眶可以增強眼的氣血流通,保持眼周圍肌肉的彈性,防止眼瞼下垂,並能預防頭痛頭昏。
        3)搓鼻 又稱鼻功。兩手拇指微屈,其餘四指握拳,先將屈曲的拇指關節相互搓熱,然後自兩側鼻翼開始沿鼻梁搓至目內眥下,如此反復搓30次。再用屈曲的拇指關節分別在鼻翼兩側的迎香穴按揉30次。用一手拇指食指面揉捏兩鼻翼至鼻根35遍。用一手的食指、中指指面置兩鼻孔下緣作上下揉動30次。最後,用一手的拇指指甲掐鼻中膈和人中各5次。
        堅持搓鼻可以宣肺理氣而通鼻竅,能夠預防感冒、鼻炎和鼻部痤瘡,延緩鼻唇周圍皮膚的退化,消除鼻唇周圍的皺紋,亦有助於預肪面神經麻痹。
        4)叩齒 清晨起床前,先靜心凝神片刻,口輕閉,上下門齒相叩36 次,再令兩側臼齒相叩36次。
        堅持叩齒可以醒腦提神,生津,固齒,健脾和胃,能夠預防牙病、消化不良等。
        5)攪海 又名赤龍攪海。舌前部上翹抵上齒齦外緣,再轉向左上臼齒齦、左下臼齒齦、下門齒、右下臼齒齦、右上臼齒齦。如此沿牙齦四周攪動舌頭,共操作5遍。
        堅持攪海可以生津,固齒,清潔口腔,預防牙病、消化不良等。
        6)鼓漱 又稱漱咽。先攪海令口內津液增多,輕輕閉口咬牙,用兩腮和舌作漱口動作,漱30餘次。漱口時,口內津液漸多,待滿口時分三口慢慢下咽。
        堅持鼓漱可以助消化,健脾胃,提高消化道的免疫功能。
        7)鳴天鼓 即耳功,包括掩耳、摩耳輪、提耳廓、捋耳垂等。先以兩手掌根使耳殼前後對折,再緊按耳孔,兩手食指、中指輪流輕擊枕骨下部風池穴處2030次,可以充腎陰,補真元。掌心掩按耳孔後驟然?離,如此反復開閉1020次,可以健腦醒神,消除疲勞,防止耳聾、失眠等。兩手食指插入耳孔內轉動3次,再驟然拔出,如此反復操作35次,可以清肝瀉火,解鬱散結,預防耳鳴、耳聾等。兩手掌同時摩擦兩耳殼2030次,兩手食指屈曲的第二節摩耳輪2030次﹔可以疏通經絡,調和臟腑,預防四肢疼痛。兩手食指指面同時按揉兩側耳殼的耳甲艇1020次,然後再按揉耳甲腔1020次﹔兩手拇食指同時向下分別牽捋兩側耳垂2030次,再同時向上提拉耳輪2030次,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補腎健腦,預防頭痛、頭昏、眩暈、健忘、牙痛及目疾等。

        2頭頸部按摩
        1)頭功 又名摩頭、梳頭、浴頭、修昆崙等.兩手五指屈曲。從前額沿頭頂至枕部推4050次,如梳髮樣﹔用一手指端自前額向項後部按揉35遍﹔兩手指屈曲,用指端均勻地輕輕叩擊頭頂部﹔兩手抓握頭髮向上提抖35次﹔兩手拇指置玉枕穴處,作橫向按揉2030次﹔再按揉風池穴35次﹔將兩手十指交叉,抱枕骨部,兩掌心相對用力作一緊一鬆的運動1020次。
        堅持摩頭,可以暢通任督,調和陰陽,袪風止痛,健腦,護髮,預防頭痛、健忘、脫髮等。
        2)搓頸前 用一手的拇指和其餘四指分別置於頸部兩側,掌心貼喉結自上而下抹搓2030遍﹔再用中指揉天突穴510次。
        堅持搓頸前,可以通氣袪痰,預防咽炎、喉炎等。
        3)推橋弓 用左手推右頸部,自乳突往下至肩內側;再用右手推左頸部,自乳突往下至肩內側。如此反復操作510次。
        堅持推橋弓,可以降逆瀉火,防止偏正頭痛、高血壓等。

        3胸部按摩
        1)摩胸 先用右手掌按在右乳部上方,手指併攏向下,用力推至左側腹股溝處﹔再用左手從左乳部上方同樣用力推至右側腹股溝處,如此反復操作1020次。
        堅持摩胸,可以運氣開積、消食化痰。
        2)按揉胸部 以一手中指面沿鎖骨下肋骨間隙由內向外適度按揉,以有酸脹感為宜,自第一、二肋間,二、三肋間順序而下。
        堅持按揉胸部,可以寬胸理氣,宣肺平喘,止咳化痰。
        3)拿胸肌 一手拇指緊貼胸前,食指、中指緊貼腋下,相對用力提拿,一呼一吸,一提一拿,然後由裏向外放鬆.如此操作5次。
        堅持拿胸肌,可以寬胸理氣,除痹袪痛。
        4)摩心前區 左手按在心前區,右手按在左手背上,順時針方向摩動4050次。再逆時針方向摩動4050次。
        堅持摩心前區,可以益氣強心,活血通脈,緩急止疼,預防心絞痛、心肌缺血、冠心病、高血壓、膽心綜合症等。
        5)拍胸 一手成虛掌,五指張開,用掌拍擊胸部.左右手交替操作,各拍10次。
        堅持拍胸,可以暢通氣機,安神定驚,宣肺利氣,止咳化痰。

        4腹部按摩
        1)揉脘腹 先以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四指並攏,按揉中脘部,作圓周方向旋轉運動2030次﹔再以左手按揉2030次。
        堅持揉脘腹,可以健脾和胃,預防胃脘脹滿、疼痛、腹瀉或便秘、胃下垂及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
        2)摩臍輪 用左手掌心貼臍部,右手按左手手背,兩手同時作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l00200次。
        堅持摩臍輪,可以溫陽固脫,益精壯元。防治過敏性結腸炎、五更瀉、遺尿、尿失禁、尿瀦留、遺精滑瀉、痔痿脫肛、月經不調等。
        3)疏肝膽 左手四指併攏,按於左腹股溝處,右手順時針方向揉腹部2030次。
        堅持疏肝膽按摩法可以疏肝利膽,理氣導滯,調和沖任,防治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症、胰腺炎和胃腸潰瘍等。
        4)擦少腹 兩手小魚際緊貼肚臍兩側(在天樞穴上下)作向腹股溝方向的上下擦動,3040次,以發熱為度。
        堅持擦少腹,可以疏肝理氣,補腎益精。防治月經不調、婦科病症、陽痿早瀉、大便秘結等。
        5)推下中脘 兩手四指併攏,自上脘向下直推至恥骨聯合處,反復操作2030次。
        堅持推中下脘,可以理氣導滯,消積除悶,預防胸腹滿悶、脅下痞脹、少腹拘急等。
        6)摩腹 右掌心貼住腹部作順時針方向摩動30次,再以左掌心貼住腹部作逆時針方向摩動30次,如此反復交替操作5次。
        堅持摩腹,可以固本培元,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預防胃脘脹滿、痞悶,腹瀉或便秘,消化不良,胃下垂,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腸神經官能症,慢性結腸炎等.

        5腰背部按摩
        1)腰功 包括搓腎俞、按揉腎俞、搓命門等。先以兩手搓熱後緊按腎俞穴處,稍定片刻後用力向下搓到尾閭部,兩手一上一下往返搓50100次,可以調和氣血,疏經通絡,補腎益精。兩手叉腰,用拇指面緊按腰眼,作旋轉按揉(以酸脹為宜),可以溫經散寒,調和臟腑.用右掌心按在命門穴處,作上下搓動,2030次,可以補腎培元,強身益壽,防治腰痛、陽痿早瀉等。

        2)點按八膠 食指屈曲,以第二指間關節突起處,依次在上膠、次膠、中膠、下膠的抵骨孔上點揉35次。兩手握拳墊於兩側腰抵八膠穴處,左右輕輕晃動腰部35次。可以補腎強腰,行氣通下,調經止痛,防治腰痛、便秘、痛經等。
        3)推導腰抵椎 以一手大魚際自第二腰椎始向下推到抵骨脊至尾部,自上而下推導2030次,然後以中指揉尾閭穴2030次。堅持推導腰抵椎,可以行氣導滯,活血通絡。預防便秘、腹瀉、脫肛、痔瘡、腰抵疼痛或小便不通等。
        4)旋腰健腎法 端坐在方凳上,兩腳分開,與肩同寬,以腰椎為軸心作前俯、左旋、後伸、右旋的旋轉運動510次。堅持旋腰鍛煉,可以補腎壯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預防腰肌勞損、腰椎後關節紊亂、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骨質增生、腰抵神經根炎等。

        6上肢部按摩
        l)擦手 兩手心相互搓熱,左手緊握右手背,用力摩擦1020次,以熱為度﹔再用右手緊握左手背,用力摩擦1020次。堅持擦手,可使手部氣血沖和,十指靈敏.預防手指麻木、手指冷痛或手部凍瘡等。
        2)捻指 用右手拇指、食指捻左手五指自指尖至指根,再從指根至指尖,每指上下捻35遍﹔然後換左手拇指、食指捻右手五指,操作同上.堅持捻指,可以舒筋通絡,預防手指麻木、關節僵硬等。
        3)彈指 兩手腕背略屈,五指呈握球狀﹔十指同時作小幅度的屈伸運動3050次。堅持彈指,可以舒筋通絡,預防手指麻木、關節腫痛等。
        4)擦臂 先以右手掌緊按左上肢前臂內側,自腕向上擦至腋下,然後右手掌按在左肩外側自上而下擦至左上肢前臂外側,如此反復操作2030次,再換左手掌擦右上肢,堅持擦臂,可以通經活絡,預防肩臂麻木、酸痛等。
        5)擴胸 兩腳平行分開,與肩等寬,兩膝微屈,兩臂交替作向左、向右的拉弓姿勢各30次,同時頭也轉向開弓的方向,並可配合深呼吸.堅持擴胸,可以寬胸理氣,解鬱散結,預防胸悶、氣短、心悸、咳喘等。

        7.下肢部按摩
        1)擦腿 兩手虎口相對抱一側大腿根部用力向下擦至踝部,然後再從踝部向上擦回大腿根部,如此反復操作1020次,再同法擦另一側下肢。堅持擦腿,可以袪風散寒,活血止痛,通經活絡,滑利關節。
        2)按揉下肢保健穴 兩手拇指同時在兩下肢的伏兔、鶴頂、陰陵泉、陽陵泉、三陰交、足三里等穴依次作先按後揉,每穴35次,揉3050次。可以調和陰陽,理氣活血,健脾溫中。
        3)拿小腿 以一手拇指與食指、中指指端捏拿腓腸肌,自上而下操作510次,以輕度酸脹為宜。堅持拿小腿,可以舒筋活血,捷利下肢,迅速袪除疲勞。
        4)拍擊小腿 以兩手掌緊貼下肢,由上而下拍擊2030次;堅持拍擊小腿,可以舒筋活血,捷利下肢,迅速袪除疲勞。
        5)搖踝關節 取正坐位,先將右腿擱左大腿上,一手抓踝上,一手抓腳,作向內或外的旋轉動作2030次﹔左右腳交替.堅持搖踝關節,可以滑利關節,強筋健骨。
        6)擦湧泉 取盤坐位,先用左手擦右湧泉100次,再用右手擦左湧泉100次。或取側臥位,用一腳的趾蹠關節內側搓另一腳的湧泉穴100次,左右腳交替進行。亦可用拇指按揉湧泉穴2030次。堅持擦湧泉,可以引火歸元,滋陰育陽,安神寧志,活血通絡。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