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葉在我國傳統的中醫藥裏極少用,後經國外醫藥專家研究,發現葉中提取的銀杏酮對心腦血管等病症具有很好的療效,還可從葉中提取解毒劑、抗真菌劑、抗癌劑,我國銀杏葉的出口貿易才逐漸擴大,並有了粗製產品出口。1990年西安國藥廠與瀋陽藥學院共同研製成出口用銀葉標準提取物,各種成分和含量與法國HASA公司的標準完全一致;上海天工植物製品廠和江蘇省植物研究所協作研製的浸膏,系國內首次從銀杏葉中提取乾浸膏的產品,出口後成為國際市場的搶手貨;河北遵化市製藥廠、湖南岳陽製藥二廠等將銀杏葉製劑產品投放國內外市場,銷勢良好。日本及歐美國家還把用提取物銀杏酮為主要成分的功能性儀器和保健飲料推向市場,也增了葉的需求量。
然而,有關方面為了擴大國際貿易,在高額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盲目鼓勵發展,加上對終端產品的市場缺乏科學預算致使銀杏產業規模無序擴張。所謂的每年50億美元的需求,是根據全球高血壓患者的全部消耗含銀杏酮降壓藥的假設推測的,實際需求數大大低於這一理論資料。就是這個“50億美元”直接驅動了採葉銀杏圃的超常種植:江蘇全省銀杏葉圃面積已達13萬畝,占全省銀杏種植面積的一半。
很快,全國用銀杏葉加工銀杏酮的企業猛增到200家以上,僅江蘇省20多家加工企業的生產能力就占到全國的80%以上。為爭奪出口份額,國內企業竟相壓價,導致銀杏酮的出口價5、6年間由400萬元滑到120萬元、100萬元,進而在2000年跌到30萬元這個虧損價。令國內的加工企業無利可賺、庫存積壓。作為原料的銀杏乾葉價格也由每公斤12元跌到1元左右。我國企業集中於提取銀杏酮這個中間產品,而歐美國家利用中國的銀杏酮原料開發出100多種藥品、保健品,獲了大利。規模龐大的農民種植戶辛辛苦苦忙了幾年,有些人甚至連成本都未收回。這種局面亟待改觀!
銀杏葉的大起大落告訴人們,擺脫對國外市場的過度依賴,利用資源優勢,形成多元化的終端產品體系,是處於低谷期的中國銀杏產業脫困的明智選擇。目前國內企業對銀杏資源開發的寬度、深度均不夠,若從這兩個方面挖潛,空間很大。
除了白果、銀杏葉可製出更多的藥品、保健品、化妝品、飲料外,銀杏的花粉可供利用。一株20年的雄性銀杏每年可產花序10公斤,每公斤能賣到200-600元;研究表明,銀杏花粉的蛋白質含量為27%,是各種花粉中最高的,對延緩衰老、防治心腦血管疾病都有很好的療效。江蘇泰興等地將建立100畝的銀杏花粉示範園以開發銀杏花粉口服液等產品。以前被看作廢物銀杏果的真皮,同樣可以開發出生物農藥,噴灑在桑葉上,能促進蠶的個體生長、提高蠶的出絲率,而且對環境無污染。
銀杏與其他樹種一樣,不同的產品開發需要相應的專用樹種,比如用材林要選育生長速度快、木質好的;行道樹要選育經濟產量高的……據悉,南京已組建國內規模最大的種質基因庫,並先後從貴州、廣西、四川、重慶等10多個省市及美國、日本搜集銀杏種質基因。
作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珍貴的銀杏隨著科學科技的發展,10多年來在全國10多個省一下子發展得如此之快,對植物界是一大喜事;但栽種它的農民的經濟效益下降,有的甚至成本都未收回,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有的報刊還打出了標題談究竟是留樹還是砍樹,令人擔心。
當前銀杏產業的出路應該是在穩定現有規模的前提下,進行內部產業結構調整,拓寬銷售發展渠道。銀杏與熊貓一樣是國寶,中醫藥也是國寶,願我們更多的中醫藥專家、科研工作者及科研機構、藥廠、食品廠、保健品廠、化妝品廠、飲料廠共同努力,想方設法“寶中取寶”,抓住當前銀杏貨源充足、價格低廉的機遇,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摘自《醫藥經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