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中藥漫談 > 驗方集錦

膽石症奇方──黃胡六金湯


資料來源:本站編輯部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膽石症是指膽道系統(包括膽囊與膽管)的任何部位發生結石的疾病。多發於中老年人,有明顯的“重女輕男”現象,發病率女性高出男性2-4倍以上.據統計,40歲以上人群膽石症可高達24.7%;70歲以上的人可高達70%.典型的膽石症主要表現為右上腹一陣陣刀絞似的疼痛,可向右背及肩部放射,常有噁心、嘔吐、皮膚或眼白髮黃。堵塞嚴重的,大便變為灰白色,並可出現寒戰、發熱。膽石症很易併發急性化膿性醒阻性膽管炎、感染性休克和肝功能衰竭等,嚴重時可危及病人的生命。

        人體為什麼會長結石?現在一般公認的形成膽結石的三個條件是:
        (1)膽汁淤滯.由於神經系統功能紊亂使膽道痙攣,或器質性病變導致膽道狹窄,均使膽道管徑變細,膽汁流出不暢而淤滯,膽汁在膽囊內停留,水分吸收,膽汁濃縮,逐漸沈澱形成結石;


        (2)細菌感染.膽囊和膽道系統感染發炎,壞死黏膜脫落和細菌集合成一個核心,促使膽固醇和膽紅素沈積,逐漸形成結石.臨床病例證明,膽囊炎合併膽石症者高達65-75%,二者有“攣生病”之稱;

        (3)膽汁成分的變化.正常膽汁是由膽酸、磷脂、膽固醇、膽色素、黏蛋白與水等按一定比例組成膽石的主要“原料”,當這二種成分增加至飽和狀態時,極易形成結晶,沈澱為結石。膽石症屬中國醫學的“脅痛”、“膽脹”、“黃疸”範疇。中醫認為,膽為中清之腑。飲食不節,恣食肥甘厚味釀成濕熱,使膽腑內膽汁膩滯難行,失其中清之職,日久漸成石;或憂思惱怒過度,使臟腑功能失調,造成膽氣機鬱滯,疏泄失常,膽汁排泄受阻,沈澱為石。筆者自擬“黃胡六金湯”治療膽石症54例.治癒(症狀消失,或證實部分結石排出)18例,占33%,總有效率為96%.服藥最少的18劑,最多42劑,平均服藥24劑.

          藥物組成及用法:大黃10克,柴胡15克,玄胡15克,金銀花30克,金錢草30克,海金沙30克,雞內金20克,金鈴子15克,郁金15克,白芍20克,木香10克,五靈脂15克,枳殼10克.每日1劑,水煎2次總勻,早晚分服.

          根據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通則不痛”的理論,筆者認為,治療膽石症應著眼於“疏”與“通”,要“炎”、“石”並治,當遵循“熱者清之”、“實者瀉之”、“鬱者疏之”、“堅者化之”的法則。方中選用柴胡、金鈴子疏肝清膽,解鬱止痛;木香、枳殼行氣止痛,消積導滯;白芍柔肝平肝,緩急止痛;玄胡、郁金、五靈脂活血散淤;大黃蕩滌濕熱,通瀉膽腑;金銀花、金錢草、海金沙、雞內金清熱利濕,散結化石。據現代藥理研究,玄胡、郁金、五靈脂能改善微循環,使肝膽血流量增加,促使膽汁流速加快,促進疏通膽小管內鈣淤積,有利溶石;枳殼能興奮平滑肌,使膽囊收縮節律增強,以利結石排出;金錢草、木香、大黃可鬆弛奧狄氏括約肌,促進膽汁分泌,膽囊收縮,膽道擴張,因而對膽道起到有效的“內沖洗”作用,促進膽石排出;金銀花有廣泛抗菌消炎之功,炎性既消,使膽囊壁薄而有彈性利於排石。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利膽,解鬱通滯、清熱化石之效,實為治療膽石症的奇方良藥。



        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編輯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