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中藥漫談 > 藥材介紹
紹奇談醫:防風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防風又名“屏風”(《本經別錄》),李時珍說“防者,禦也,其功療風最要,故名‘屏風’者,防風隱語也。”為什麽要用隱語?恐怕是江湖醫生為了漁利的緣故,就像古方“舉卿古拜散”一樣,不過是“荊芥”二字的諧音而已。
防風有發汗、止汗的雙相功能。發汗、辛溫解表劑中常用它,因其有辛溫發散之功而不燥不峻,向有“風藥中之潤劑”的稱譽,代表方如大家熟知的荊防敗毒散、五虎湯(荊芥、防風、羌活、蘇葉、白芷),《證治準繩》防風湯(防風、葛根、桂枝、當歸、秦艽、茯苓、杏仁、黃芩、甘草、生薑)等。此外亦多用於風寒濕痹,《百一選方》之蠲痹湯,《千金方》獨活寄生湯,方中都有防風。止汗,則早見於宋人方書,如《易簡方》用防風、川芎、人參為末,治“睡中盜汗”;《仁齋直指》龍膽散用龍膽草、防風為末,治“盜汗有熱”,李時珍《本草綱目》用防風去蘆為末,每服二錢,浮小麥煎湯送服,或防風用麥麩炒過,豬皮煎湯下,並治“自汗不止”,皆可為例證。也正因防風有止汗的功效,所以“玉屏風散”以防風與黃耆、白朮相配,用以治療自汗。後來葉天士移用此方治療脾肺氣虛,皮毛不固之“數數(頻頻)傷風。”從來論者咸以為方中防風的作用是“引黃耆至表”,“助黃耆達表”、“防風系黃耆白朮達表之引經藥。”黃耆本有達表固表之功,未必一定要借防風才能達表,白朮也能走表,仲景治風濕在表即有麻黃加術的先例。
防風是風藥,風藥皆升,且其色黃、味甘,及肝脾經,其性又柔和,故葉天士用補中益氣湯,每嫌升麻太過,多以防風代之。至於痛瀉要方之用防風,其用意也在於升健脾陽。
(中國中醫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