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缺血性中風有3種,其臨床特點分述如下:
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或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即TIA)是指腦部某一區域因血供不足導致其功能發生短暫的障礙,一般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在發病後24小時內完全恢復正常,以後會反復發作。發病與高血壓動脈硬化有關,年齡為50-70歲。病人可表現為單側肢體和面部的一過性感覺異常或運動障礙、單眼盲、失語等,部分病人表現為眩暈、複視、共濟失調、平衡障礙、言語訥吃、吞咽困難等,少數病人表現為突然跌倒發作,發作性意識清楚,雙下肢失去張力而跌倒,短時間內可以自己站立。有人認為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有1/3的人可以轉化為腦梗塞,故認為其可能是腦梗塞的先兆,應早期積極治療,終止其發作,預防腦梗塞的發生。
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腦血管病中最常見的類型,最常見的原因為動脈硬化伴有高血壓,合併有高血脂及糖尿病的高血壓患者易發病。多見於50歲以上患者,常在睡眠、失水、休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紅細胞增多症等情況下,引起血壓下降、血流緩慢、血粘度增加時易導致發病。約有1/4的病人在發病前有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史。部分病人發病前有頭昏、頭痛史。多數病人在發病後1-3天內達高峰。典型症狀為病變對側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及偏盲,即"三偏"徵。還可表現為失語、眩暈、眼球震顫、吞咽嗆咳及共濟失調等,一般無劇烈頭痛及意識障礙。少數病人因腦內大血管血栓形成者,可出現意識障礙、頭痛、嘔吐,甚至死亡。
腔隙性腦梗塞,是持續性高血壓、小動脈硬化引起的一種特殊類型的腦血管病。一般病灶位於腦的深部,其腔隙的直徑小於2cm。部分病人無臨床表現,只有CT檢查、磁共振成像或屍體解剖時偶然發現。常見的表現類型有:
1.單純運動障礙,最多見,產生輕偏癱而不伴有感覺障礙、偏盲及失語。
2.構音障礙-手笨拙綜合徵,表現為中樞性輕面癱、舌癱,伴有構音不清、吞咽嗆咳,手的精細動作不靈活等。
3.單純感覺障礙,表現為偏身感覺減退或喪失,不伴有肢體運動障礙及失語。
4.共濟失調輕偏癱,偏側肢體無力,但較輕,同時有共濟運動障礙,其共濟運動障礙不是由於肢體無力所致。腔隙性腦梗塞患者由於反復發生而產生多發心梗塞灶,可出現癡呆。腦梗塞的顱腦CT平掃可見腦內低密度病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