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認識中醫 > 臨床心得

辨治坐骨神經痛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辨治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是臨床常見病,屬中醫痹證範圍,即為筋脈痹。中醫理論認為,肝主筋、藏血、主疏泄,故宜從血、從氣論治。本病有虛實之分,實者多為外邪侵襲、氣滯血瘀、絡脈閉阻而痛;虛者以肝腎不足,難以濡養,而痛勢纏綿;也有虛實夾雜,病情遷延者。其辨治要點如下。  

  外邪入絡起病較急,或伴發熱惡寒,咽紅頭痛,疼痛走竄,下肢屈伸不利,舌薄白,脈浮或略數。此乃體弱勞傷,外邪入侵,滯留經絡,多見於本病初起或舊疾復發者。
治宜疏風通絡、行氣止痛。
處方:銀花、連翹、杏仁、防風、羌活、獨活、秦艽、香附、鬱金、當歸、製乳沒。
還可用桑枝、川芎、忍冬藤各30克,煎湯熏洗患肢,每日2次。  

  濕熱下注起病較緩,下肢酸痛沈重,局部漫腫不適,伴肌膚麻痹不仁,口苦咽乾,小便黃少,大便不爽,舌苔薄膩或黃,脈弦滑。《內經》云:“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此乃濕濁內阻,滯留經絡,不通則痛。
治以清熱化濕、驅風通絡。
處方:蒼朮、川牛膝、黃柏、忍冬藤、桑枝、木瓜、鬱金、香附、苡仁、茯苓、萆解、地龍、當歸。
外用 簽草、黃柏各15克,桑枝、海風藤各30克煎湯熏洗患處,一日2次。  

  寒濕內阻有腰腿受寒史,疼痛較重,常有拘急感,遇寒則甚,四肢欠溫,得熱則減,小便清長,大便溏泄。舌苔薄白質淡,脈弦緊或沈細。此乃因體虛感寒,致絡脈痹阻,氣血不調而滯塞不通,不通則痛。
治以溫經散寒、化瘀通絡。
處方:細辛、桂枝、當歸、川芎、製浮沒、懷牛膝、木瓜、附片、製川烏、製草烏、鬱金、香附。
外用木瓜30克、桂枝15克、千年健30克、紅花15克煎湯洗患處,每日2次。  

  脾虛肝鬱起病較緩,肢體酸困疼痛麻木,面色發白、納呆食少、脅腹不適、乏力腹瀉,舌淡苔薄白,脈沈弦或細。此乃肝血不足,脾虛不榮,
治宜疏肝健脾、養血通絡。
處方:黃耆、黨參、雲苓、香附、鬱金、雞血藤、木瓜、製乳沒、獨活、白芍、川牛膝、當歸、內金、製首烏。
外用雞血藤、千年健、寄生各30克,川芎、地龍各15克,煎湯熏洗,每日2次。  

  痰瘀留滯腰腿疼痛劇烈,刺痛為主,腰部強硬筋急,肢體關節屈伸不利,行走困難,有放射性疼痛,舌見瘀斑或瘀點,苔薄膩,脈沈滑或弦緊。此乃病變日久,氣滯血瘀,痰濕運行受阻而與瘀血膠結,阻滯經絡。
治宜化痰通絡、活血止痛。
方藥:桃仁、紅花、赤芍、當歸、鬱金、香附、白芥子、僵蠶、地龍、獨活、木瓜、膽南星、枳殼、細辛、半夏。
外用大黃、川芎各15克、木瓜、地龍、紅花各20克,煎湯熏洗,每日2次。  

  肝腎陰虛肢體疼痛時輕時重,稍有勞作則疼痛加重,夜間為甚,伴腰膝酸軟、頭目眩暈,體倦無力,五心煩熱,少寐易驚,食欲欠佳。肢體關節屈伸不利,或局部發熱拘急。舌淡紅少津,脈弦細或沈細,
治以滋養肝腎、通絡止痛。
處方:枸杞子、生地、白芍、山萸肉、丹皮、川牛膝、女貞子、旱蓮草、製乳沒、赤芍、地龍、獨活、細辛。外用木瓜、川芎各20克、地龍、赤芍各15克、大黃10克煎湯熏洗,每日2次。
(吳沛田 / 健康報)


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