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防治頭面部疾病及胃腸病。
[位置]
在足背第二、三趾縫間的紋頭處取穴。
[防治作用]
牙痛、口眼歪斜、咽喉腫痛、鼻衄、胃痛吐酸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熱病、足背腫痛。
《馬丹陽十二穴》:"內庭次趾外,本屬足陽明。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癮疹咽喉痛,數不及牙疼,瘧疾不能食,針著便惺惺。"
《通玄指要賦》:"腹膨而脹,奪內庭兮休遲。"
《玉龍歌》:"小腹脹滿氣攻心,內庭二穴要先針。"
《針灸大成》:"赤白痢疾,如赤:內庭、天樞、隱白、氣海、照海、內關;如白,裏急後重,大痛者:外關、中脘、隱白、天樞、申脈。"
[操作]
1.灸法:直接灸3-5壯;溫和灸5-10分鐘。
2.刺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3.按摩:點按;掐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