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觀察發現,許多中草藥具有降脂作用,且效果明顯。通過多年研究,中藥降脂一般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實現的:
1、抑制外源性脂類吸收:一是通過增強腸蠕動,促進腸內脂質的排泄,以減少其吸收,如大黃、草決明、虎杖等;二是利用植物固醇可抑制腸腔內固醇的水解和腸壁內游離固醇的再脂化,並競爭性地佔據微膠粒內膽固醇的位置,影響膽固醇與腸粘膜的接觸機會,以妨礙其吸收,如綠豆等豆類、藻類及蒲黃等;三是通過不能利用的多糖類(如纖維、果膠、瓊脂)和膽鹽結合形成複合物,阻礙微膠粒的吸收而減少膽固醇的吸收,如柑橙粘膠、蕃茄果膠、蜂膠等。
2、抑制TC、TG的合成,如澤瀉能影響脂肪的分解,減少膽固醇原料(乙酉先輔酉每A)的合成,從而影響TC的合成;薑黃可抑制脂肪酸的合成;絞股藍可減少游離脂肪酸的生成量,抑制葡萄糖進入細胞合成中性脂肪。
3、影響血脂分佈、運轉及清除:如澤瀉有阻止類脂質在血清內滯留或滲透到動脈內壁的能力,促進血漿中TC的運輸與清除;山楂能加快對TC的清除;靈芝能夠影響脂質中間轉化而起到降脂作用;丹參可促進脂肪在肝臟內氧化加強等。另外,提高血液以及動脈壁內環狀腺嘌呤單核甘酸(CAMP),可促進脂類分解代謝,減少脂質在血管壁的沈積,如鬱金、丹參、大棗能明顯增加小白鼠血漿中CAMP的含量,被證明有降血脂的作用。
4、促進TC的排泄: 如柴胡皂甘、人參皂甘、甘草甜素能使TC的代謝和排泄增加,血中TC下降;薑黃能促進膽汁分泌,其乙醚提取物可明顯降低試驗性高脂動物的血TC含量。另外,不飽和脂肪酸有促進TC向膽汁酸轉化和抑制膽汁酸肝腸循環的作用,也能夠促進TC從血液向組織的再分配,從而減少血漿TC的濃度,這類藥物有澤瀉、橄欖、花生、玉米、芝麻等。
5、抑制血小板聚積,改善血液流變學異常:因內研究發現高脂血證與患者血液粘稠及"淤血"、"痰濁"呈正相關關係,因此通過活血化瘀、利濕化痰、可使痰淤減輕,從而起到降血脂作用,這類藥物有紅花、山楂、三七、丹參、枳殼、青皮、鬱金、莪朮、乳香、沒藥、陳皮等。
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