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羊癲風」或「豬婆風」,是一種發作性神智異常的病症。實際上,癲是精神失常的病,表現為沈默癡呆,語無倫次,靜而多喜;而癇症則是發作性精神異常。二者雖混稱,本質上卻有區別。
癇症發作時,常突然跌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兩眼上翻,四肢抽搐,或作豬、羊叫聲,時發時止,發作無定時,醒後除感頭昏痛、乏力外,一般表現如正常人一樣。
中醫認為,癇症多為大驚大恐傷及肝腎,或飲食不節,痰濕內聚,或患急性或慢性驚風後,風痰留於體內。常因肝膽風熱挾痰而發,發作次數頻繁時,則多能損傷正氣。
因風痰阻滯經絡的癇症,發作前常先感頭昏眼花,胸悶,旋即昏倒,神志不清,面色蒼白,牙關緊閉,兩眼直視,手足顫動、抽搐,口吐白沫,以後漸蘇醒,苔多白膩。小孩發作時,多弄舌吮嘴,眼上視,搖頭咬手,手足抽筋,或喉中痰響。治宜驅痰開竅,息風定癇,一般用加味定癇丸(天麻、川貝、膽星、半夏、陳皮、茯苓、苓神、丹參、麥冬、菖蒲、遠志、全蠍、琥珀、用竹瀝、薑汁熬膏,和藥為丸,如彈子大,辰砂為丸衣)。成人每次6-10克,每日三次,小兒酌減。初發病人亦可改為湯劑內服,服至發作停止後,繼用1-2個月以鞏固療效。
若偏於肝膽火盛,證見口苦、多怒、舌紅苔膩、脈弦滑者。可用鉤藤飲(黨參、全蠍、羚羊角、天麻、鉤藤、炙甘草)加竹瀝、膽星等藥。
若偏於痰熱盛,證見吐白沫,喉間痰鳴,舌紅苔滑。可用安神丸(黃連、辰砂、生地、當歸身、炙甘草)加滾痰丸(大黃、黃芩、礞石、沈香)。
若不經常發作,正氣虛弱,舌淡紅少苔,脈虛的,可用安神定志丸(人參、茯苓、茯神、遠志、龍齒、石菖蒲)。
民間的單方有:
1.大腹皮適量,置於瓦上焙至焦黃色,存性,裝瓶內,放陰涼處,一週後可用。每次十克,白礬一克,燉豬心,一次服。
2.羊心三個,膨大海二十一個,羊心用竹刀割開,各裝入膨大海七個,砂鍋熬熟,每晚吃羊心一個。
3.白橄欖三百克,白礬十克。先用水將白橄欖煮熟去核,和白礬再煮數沸,撈起擂爛,裝於乾淨的玻璃瓶內備用。每日服一次,每次服一湯匙,飯後半小時開水送服。
4.紅篦麻根(鮮)六十克(切碎),雞蛋二個,黑醋一百五十克。先將蛋去殼,放在鍋內煎熟,然後加藥和醋同煮,取蛋和藥液同服。每週服一次,連服3-5週。
上述數法,可根據不同情況選其一種即可。有時亦可用新針治療,可針剌風府、啞門穴。發作時針人中穴,間歇時針上兩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