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和灸是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針法是用金屬製成的不同形態的針具,在體表的腧穴上進行針刺、叩擊、放血等操作,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常用的有毫針、梅花針、三棱針等。灸法是用艾絨做成的艾炷、艾條,點燃後熏灼皮膚的一定部位,通過溫熱刺激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針刺和灸療都是通過腧穴作用於經絡和臟腑,調節營衛氣血,達到扶正祛邪,治療疾病的目的。針灸是以中醫的基礎理論為指導進行診斷、治療。用於感冒的辨證施治如下:
(1)風寒型感冒
主證:發熱輕、惡寒重、無汗、頭痛、四肢酸楚、鼻塞、流涕、喉癢聲重、咳痰清稀,苔薄白,脈浮緊。
治則:散風解表。
針刺處方穴位:風池、列缺、外關、合谷。
操作方法:毫針淺刺,用瀉法,平素身體虛者,可用平補平瀉法。反復刺激至微汗出,留針15~20分鐘。風池穴針一寸五分,旋撚轉之瀉法,使針感向上傳至前額及顳部,對開鼻竅、止頭痛都有顯著效果。風寒感冒可針灸同用,可配背部穴位拔罐治療。
(2)風熱型感冒
主證:發熱重、惡寒輕、頭痛、有汗、咽乾、咽痛、口渴、咳痰黃稠、小便短赤、苔薄黃、脈浮數。
治則:清熱解表。
針刺處方穴位:大椎、曲池、風池、合谷。
操作方法:毫針淺刺,用瀉法。大椎穴針一寸,針感向兩肩及背部放散。發熱重者可用三棱針點刺大椎、少商穴,使出血2~3滴。
(3)加減穴
挾濕者:除有風寒表症之外,頭脹如裹、四肢困倦、噁心嘔吐、胸悶納呆、或有腹瀉腹痛、苔厚膩,脈弦滑。加足三里,陰陵泉或商血穴健脾化濕。
挾暑者:除有風熱及挾濕症之外,可見心煩、口渴、尿赤、雖汗出而熱不解,苔黃膩,脈濡數。加曲洋、委中刺出血,以清熱祛暑。
頭痛不止加太陽、印堂;咳嗽痰稠加天突、豐隆;
項背酸痛加風門,肺俞,後溪;
周身疼痛加太沖;腹痛腹瀉加天樞,上巨虛;
噁心嘔吐加內關、足三里;
咽痛加少商點刺出血;鼻塞加迎香。
A針灸量度單位為同身寸法,取患者中指屈曲,第二指節兩端橫紋之間最小距離作為一寸。
B針刺深度原則:頭面部肌肉淺薄,宜淺刺,並注意進針方向,如風池穴針法,針尖向對側眼眶內下緣刺進0.6~1.5寸。背、胸、腹部接近肺、心、肝、脾,腎等重要臟器的穴位一律不能深刺,以不刺穿體壁為度。四肢部可根據該部肌肉厚薄而定,除列缺等穴位無法深刺外,一般均可深刺,無危險。
C進針後病人自覺在針刺部位出現酸、麻、脹、重感覺,醫者感覺針下有沈重的感覺稱之為"得氣"(針感),得氣快的見效快,效果好。
D撚轉補瀉:撚轉角度小,頻率慢,用力較輕為補法。撚轉幅度大,頻率快,用力較重為瀉法。平補平瀉是進針後均勻的提插、撚轉,得氣後出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