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罐療法,又叫拔火罐,是用一些罐狀器具,借燃燒或溫熱所產生的負壓,使罐迅速吸附於局部皮膚或穴位上,以產生瘀血,達到行氣、活血、止痛、驅風、消腫、散寒目的的一種療效好、操作簡便的治療方法。
火罐一般有陶製、竹製、玻璃製三種,以前兩種較常用。若無上述特製的火罐,用面霜瓶、玻璃杯等邊緣光滑的小器皿代替也可以。
拔罐療法的適應病症較多,效果顯著的有外感風寒、寒咳、哮喘、頭重頭痛、肌肉勞損、風寒濕痹痛、虛寒腹痛、腹瀉、急慢性扭挫傷、毒蛇咬傷等。也可用來作陰毒的排膿。此種療法歷史悠久,有的稱它為「角法」(《肘後方》),有的稱「角療首蒸法」(《外台秘要》),也有的稱「煮拔筒」(《外科正宗》)。現常用的拔罐療法有:
一、投火法
取紙片少許,點火投入罐內,迅速扣於患處。此法適用於側面橫拔,否則紙片落下有燙傷皮膚的危險。
二、閃火法
用點燃的酒精棉球,伸到罐內燒一下,抽出棉球,很快罩扣於患處皮膚上。用此法時須注意,切不可將著火的棉球在罐口燒,以免扣時燙傷皮膚。
三、推罐法:
先在需要拔罐的部位和罐口邊,薄塗一層凡士林或其他油脂,待火罐吸住皮膚後,用手扶住罐體,稍稍用力在患部上下或左右,慢慢來回推動6-8次,待局部皮膚出現潮紅或瘀血即可。這種治法適用於腰背部、四肢肌肉豐滿之處的跌打瘀痛及風濕痹痛。
四、刺血拔罐法:
先消毒皮膚,然後用三棱針在患處淺剌出血、或用梅花針叩打,再拔上火罐,留置10-15分鐘。起罐後,用消毒乾棉球擦淨血跡。此法主治勞損、扭傷、風濕腰腿痛、麻木或毒蛇咬傷等。
以上各法火罐罩扣的時間,以5-10分鐘左右為宜。起罐時須一手拿住罐體,另一手指按壓罐口肌肉,使空氣進入罐內,火罐就可自行鬆脫,起罐後,局部多潮紅或紫紅色,若有皮膚損傷者,應以消毒紗布包好,或塗龍膽紫,黃連膏預防感染。拔罐時病人體位要選擇在舒適而持久的位置;須拔罐的部位和罐口的直徑要大小相稱。年老體弱、消瘦及皮膚肌肉失去彈力、心功能不全、高熱昏迷、抽搐、嚴重水腫、噁心腫瘤、出血性疾病、局部皮膚病或損傷、孕婦下腹以及大血管或骨骼突起的地方,都不宜拔火罐;曾拔罐而瘀血尚未消退的地方,不宜再拔。
拔罐一般是每日或隔日一次,十次為一療程,也可配合針後套針拔罐。
一些常見病的拔罐取穴是:
1、感冒:多取太陽、印堂、合谷等穴。
2、頭痛:大椎、太陽。
3、瘧疾:大椎。
4、哮喘:肺俞、中脘、氣海。
5、急、慢性胃炎:中脘、脾俞、足三里、內關。
6、打呃(膈肌痙攣):膈俞、中脘。
7、痢疾、腸炎:天樞、氣海、足三里。
8、肋間神經痛,肝脾觸壓痛:支溝、陽陵泉、或痛處(阿是穴)。
9、腰背痛:大椎、腎俞、殷門。
. 10、小腿抽筋(腓腸肌痙攣):承山。
11、痛經:關元、三陰交。
12、眼紅腫痛:太陽穴。
張景岳工作室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彙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