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的針灸療法(一)
劉某某,女,50歲,1996年5月9日初診。
主訴:失眠1個月,加重11天。
病史:患者自訴4月8日開始出現入睡困難,睡而易醒。由於睡眠不足,白天精神疲憊,頭痛、頭昏。4月26日又出現剛剛入睡,便感有氣從下上衝頭部,旋即驚醒,造成徹夜不眠,十分難受,現精神疲乏,頭昏腦脹,間有胸悶、心悸、氣短。自服谷維素、維生素、朱砂安神丸等中、西藥物,不見好轉,故來要求針灸治療。
檢查:慢性病容,精神不佳,面帶青黑。舌質淡,苔厚膩,中心色黑而潤,脈弦緩少力。查心電圖:正常。
診斷:中醫:不寐(衝、蹺失調型)。
西醫:神經官能症。
治法:調理衝蹺,降逆安神。
取穴:申脈、照海、公孫、太沖。
提作:照海、申脈分別在內、外踝尖下1寸取穴,針尖沿跟骨下緣刺入,進針1.2寸許。得氣後同時補照海、瀉申脈。公孫、太沖均用瀉法,重刺激。留針30分鐘,每隔5分鐘行針1次。
上方治療1次後,當晚勉強入睡,氣逆上衝好轉,次日再針上穴,當夜約安睡5個小時,但偶作氣逆上衝,第3日再針上穴,訴睡眠已恢復正常,諸症消失。為鞏固療效,再繼續針治3次。5個月後碰見,謂諸症已除,前疾未再發作。
【按】不寐是由於臟腑功能紊亂,陰陽失調,導致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的一種病症,輕者入睡困難,睡而易醒,睡後不能再睡,重者徹夜難眠,以致變證叢生。中醫認為,心、腎、肝、脾、胃有病時,均可引起不寐;而衛氣運行障礙,陰、陽二蹺脈功能失調時,亦可引起不寐。在臨床實際中,一般多取安眠、內關、神門、郤門、通裡,三陰交、心俞等穴,而本例是由於陰陽失調,沖脈、蹺脈失和,故生失眠加典型的氣逆上衝症狀,治療用調理蹺脈的方法來進行,收得十分滿意的效果,證明辨證精確之重要。取效關鍵在於手法,要補陰蹺照海、瀉陽嘵申脈,補陰瀉陽,不可搞錯,否則症效不佳。《甲乙經》指出:“病目不得瞑者,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所以不寐與衛氣運行障礙和陰、陽二蹺脈功能失調關係密切。照海、申脈是陰、陽二蹺脈的代表穴,取之以調理蹺脈,協調陰陽,是為主穴。《素問‧骨空論》指出:“衝脈為病,氣逆裡急”,該患者時感氣逆衝上,並影響睡眠,就是衝脈氣逆所致,公孫通於衝脈,故取之以瀉衝脈,而平上逆之氣。太衝為肝經原穴,取太衝可疏肝降逆、鎮驚安神,強化鎮靜、安眠之功,方雖四穴,卻收全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