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中藥漫談 > 認識中藥

中藥炮製的清炒法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中藥炮製的清炒法
  清炒就是藥物不加任何輔料置鍋內,進行快速炒動,使之均勻受熱至所需程度的炮製方法。在炒製過程中應根據藥物的性質、飲片的厚薄、堅鬆軟硬的不同,掌握好炒時的火候和炒至的標準。清炒的目的是提高藥物的療效,減低藥物毒副作用,調整和緩和藥性,增強及改變藥物性能等。清炒又分微炒,炒爆、炒焦、炒炭等。

  1.微炒又叫炒黃,如麥芽、穀芽用文火炒而不炒焦,既符合中醫用藥的經驗,又保持了的活性,還增加香味,有利於提高醫療質量,如果炒焦了,澱粉的含量則降低很多,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冬瓜子用文火炒至微黃,香味增加,具有芳香健脾的作用,又便於粉碎和貯藏;萊菔子用文火炒至微黃是為了破壞其分解,從而使有效成分保留下來,以便於貯藏和發揮藥效等。

  2.炒爆:如牽牛子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鼓起,顏色加深,其目的一是使種殼炒鬆脆,易於煎出有效成分,二是破壞部分牽牛子使其毒性減弱,緩和了其峻瀉的作用;王不留行用文火加熱炒至爆花6~7成以上,使有效成分易於煎出,可提高臨床療效;決明子用文火加熱,炒至發出香氣,使一部分類物質和黏液質被破壞,其瀉下作用大大減弱,而清肝火,平頭風的效力則相對下降甚微,炒後種皮破裂易煎出有效成分,可充分發揮其臨床療效。

  3.炒焦:如山楂用中火加熱,炒至表面焦褐色、內部黃褐色後有消食導滯的作用,用於肉食積滯,瀉痢不爽;蒼朮用文火炒至表面黃色或土黃色,炒後揮發油損失約15%,減低了對人體的毒副作用。

  4.炒炭:如地榆用武火炒至外黑內黃,炒後生成了大量的炭素,具有吸水,收斂,制酸,止瀉和止血的作用,故臨床上常用於治療腸壁下血等症;荊芥用中火炒至焦褐色,炒後生成了一些炭素,減少了刺激性副作用,增加了止血的作用;艾葉用中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後,側柏桐的毒性成分大部分被破壞,同時由於炭素的吸咐作用,增強了溫經止血的功能。

  清炒法要講究火候,如武火,火焰充滿鍋底,穩定而短促有力,大苗呈黃白色,光度明亮奪目,鍋內微顯紅,略見火星 ,熱氣逼人;中火,火焰剛頂鍋底,略向兩側而穩定,鍋內不見紅,不見火星,熱氣很高;文火,火焰低而搖晃起落,火苗約離鍋底4/5處,火色時而紅色,時而暗紅黃色,熱氣很低。歷代醫藥學家十分注重炒藥時的火候,是因為火候與炒藥的質量有關。適當調整火候與操作方法可製得合乎傳統規格的中藥炮製品。
(邱崇創 / 中國中醫藥報)


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