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針灸按摩 > 經絡穴道

針灸養生法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針灸是中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針灸養生法是傳統針灸的主要應用內容之一。針灸養生法是通過在人體某些特定部位(穴位)施行一定的針法或灸法,從而調整人體機能,使陰陽平衡、氣血調和。經絡通暢,臟腑協調,以達到防病健身;.益壽延年之目的的保健方法。

        一、針灸養生法的特色
          針灸養生法具有以下特點:1.易於學習與掌握。2.操作簡便,經濟安全。3.療效可靠,具有養生保健與康復醫療雙重效益。4.應用廣泛。


        二、針灸養生法的基本內容
          針灸養生法以傳統的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以中醫學的臟腑、氣血、陰陽、補瀉等理論為指導,運用一定的操作器械 (針或艾炷),通過特定的手法,在人體的特定部位 (穴位)進行刺激,從而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因此,針灸養生法的基本內容包括:經絡學說與針灸養生理論、腧穴、操作方法等。


        (一)經絡學說與針灸養生理論
          經絡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針灸學的核心內容之一。


          中醫學認為,經絡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十二正經為主體,通過絡脈和奇經八脈的聯絡、調節作用,將人體臟腑、肢節、筋肉、皮膚有機地聯繫起來,並與自然環境保持密切聯繫,以維持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經絡學說是指導臨床各科防病治病的理論依據之一,因此,在中醫養生學 (特別是針灸養生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經絡具有傳導內外感應的生理功能。針灸養生法即通過這一功能,實現補虛瀉實、調節臟腑而防病健身的目的。《靈樞.刺節真邪》所謂“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就是對經絡在養生方面的應用的高度概括。


          實踐証明,在手太陰肺經施行一定的針灸手法,可以防治咳嗽、氣喘、咯血、氣短、胸悶、胸痛等肺臟疾患或胸部病變,以及上肢內側前緣疼痛、麻木等;如艾灸中府等穴,可以預防哮喘發作。在手陽明大腸經施行一定的針灸手法,可以防治牙痛、鼻衄、咽喉腫痛、腹瀉或便秘以及上肢外側疼痛、麻木等;如,艾灸肩禺、曲池、合谷,可以防治上肢麻木、疼痛;艾灸合谷配三陰交,可以防治月經不調。在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以及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等不同的經絡上,施行一定的針灸手法,則能防治相應的臟腑經絡的病變。


          作為中醫養生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針灸養生法突出地體現了中醫學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協調臟腑、平衡陰陽等理論特色和實踐優勢。通過針灸的作用,可以發揮機體的固有潛力,調整機體的內部功能,實現臟腑、氣血、陰陽、經絡等形安神和的完善狀態。針灸養生的目的,是通過以下環節實現的。


        1.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人體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具有運行氣血、濡養周身、抗御外邪、衛護機體的作用。針灸可以疏通經絡,通過對一定穴位的適量剌激,可以調動和發揮經絡自身的調節功能,進而調和氣血、通達營衛,實現養生防病的目的。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依賴經絡的傳注而輸布周身,發揮推動、溫煦、氣化、固攝、防御、營養等作用。血之與氣,異名而同類,二者陽生陰長,依存互根。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因此,只有氣血沖和,才能形泰而神安;中醫養生學歷來重視調和氣血。養生針灸即是在疏通經絡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針灸手法,"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例如,經常針灸關元、氣海、腎俞、命門等穴,可以大補元氣,增強體質,固護先天之本;經常針灸足三里、三陰交等穴,可以補益中氣,健脾和胃,培護後天之本。當然,在穴位上施以養生針灸的一定手法,必須令針刺"得氣",才能取得"經脈所通,主治所及”的理想效果。

        2.平衡陰陽,協調臟腑
          陰陽學說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內容。中醫養生學歷來倡行的根本宗旨就是調整陰陽。只有保持"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才能實現"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最佳狀態。《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合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養生針灸正是由於在協調陰陽方面,表現出積極的雙向調節作用、補虛瀉實,使陰陽偏盛偏衰的情況能夠及時糾正,才得以實現協調臟腑而防病健身、益壽延年的目的。《靈樞.根結》指出:"用針之要,在於知調陰與陽。調陰與陽,精氣乃光,合形與氣,使神內藏。

        "《素問.刺法論》則昭示:“剌法有全神養真之旨”。宋代著名醫家竇材在《扁鵲心書》中,例舉了固本培元而延衰老的具體方法,即:"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壯,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實踐証明,養生針灸的一定方法,作用於手太陰肺經。可以益肺氣、養肺陰;作用於手陽明大腸經,可以通氣機、助傳導;作用於足陽明胃經,可以和胃氣、養胃陰;作用於足太陰脾經,可以健脾氣、壯脾陽;作用於足少陰心經,可以益心氣、補心血、養心陰、振心陽;作用於手太陽小腸經,可以清利小腸;作用於足太陽膀胱經,可以助氣化、利水道;作用於足少陰腎經,可以滋腎陰、壯腎陽而補腎氣;作用於手厥陰心包經,可以護心神而益血絡;作用于手少陽三焦經,可以調暢三焦氣機,促進三焦氣化,使五臟六腑得以濡養;作用於足少陽膽經,可以清利膽腑;作用於足厥陰肝經,可以疏肝氣、補肝血、養肝陰、平肝陽;作用于任脈,可以總司陰經;作用於督脈,可以總司陽經。無疑,在疏通經絡的基礎上。針灸養生法能夠調和氣血、平衡陰陽,進而補虛瀉實,全面調整臟腑的機能。

        (二)腧穴的定位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素問.調經論》指出:"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靈樞.海論》闡示:"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顯然,腧穴歸屬于經絡,而經絡又隸屬於臟腑。在腧穴上施行一定的針灸方法,就可以改善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


          在運用針灸養生法的實踐中,取穴準確至關重要。因此,必須掌握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取穴法
          骨度分寸,始見於《靈樞.骨度》 即將人體的各部位折算成一定的長度、寬度分寸,作為取穴定位的基本標準。不論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均可依此標準而測量、取穴。
          應當熟悉並切記:從眉心至前髮際為3寸*,前髮際至後髮際為12寸,後髮際至大椎為3寸;前額兩側髮際間為9寸,耳後兩乳突間為9寸;天突穴至胸劍聯合處為9寸,胸劍聯合處至臍中為8寸,臍中至恥骨聯合上廉為5寸;兩乳頭之間為8寸;腋下至第十一肋端為12寸,第十一肋端至股骨大轉子為9寸;腋前紋頭至肘橫紋為9寸;恥骨聯合上緣至股骨內髁上緣為18寸,脛骨內髁下緣至內髁高點為13寸,髀骨至膝中為I9寸,臀橫紋至膝中為14寸,膝中至外踝高點為16寸,外踝高點至足底為3寸。
        *指同身寸,下同。


        2.解剖標誌取穴法
         依據體表的各種自然的解剖標誌,也可以定位取穴。其中,不受人體活動影響的固定標誌,如五官、毛髮、爪甲、乳頭、肚臍及各種骨節突起或凹陷,均有利於許多腧穴的定位,如兩眉頭之間取印堂,兩乳頭之間取膻中,簡便而實用;一些必須採取相應的動作姿勢才能出現的活動標誌,如關節;肌肉,皮膚等隨活動而出現的孔隙、凹陷、皺紋,也有助於某些腧穴的定位,如屈肘時於肘橫紋頭處取曲池,確為經驗之所得。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是最常用的自我取穴方法之一。其中,拇指同身寸,即以自己拇指關節的橫度作1寸;中指同身寸,即以自己中指中節屈曲時內側兩端紋頭之間作1寸;橫指同身寸「(又稱"一夫法"),即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併攏,以中指節橫紋處為準,四指橫量作為3寸。
          
        此外,還有某些簡便取穴法,如兩耳尖直上取百會,兩虎口交叉取列缺,垂手時中指端取風市,也常用於自我取穴。


        (三)針刺法的操作
          針(剌)法是針灸的一個重要內容。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協調臟腑、平衡陰陽的作用。針(刺)法一般多由醫生操作,用於疾病的醫療康復。若用於以防病強身、延年益壽為目的的養生保健,則特別強調取穴宜少而精,以利於自我操作,並突出其簡、便、廉、驗的特色。


          針 (刺)法的基本操作,主要包括消毒、進針、行針、留針與起針等環節。


        1.注意消毒
          凡堅持進行針刺養生者,均應購置部分針具,以備個人專用;並注意增強消毒觀念。平時將針具置存於潔淨乾燥的器皿中或浸泡在醫用酒精溶液內。每次操作前,都要先用衛生藥皂反復搓洗雙手,實現手部的消毒;再用酒精棉球塗擦所選用的穴位周圍,實現操作部位的消毒;用乾淨鑷子從置放針具的器皿中夾持針柄,將針具取出備用。每次操作完成後,要用酒精棉球反復擦拭針身,然後,重新收置於針具器皿之中。顯然,針(刺)法的運用,不容忽視對雙手、穴位及針具的消毒。


        2.正確進針
          養生針(刺)法提倡無痛操作,其關鍵就在於進針。一般在選準穴位並消毒完畢的基礎上,一手拇指或食、中二指按在穴位周圍,繃緊其局部皮膚,以利於進針;另一手拇、食、中三指持針柄對準穴位垂直用力,快速將針頭刺入皮膚,然後根據針剌該穴的深淺要求,以捻轉或提插的適當方式,完成針身對穴位的適當剌入。   


        盡快掌握一般的進針要領並不困難,可以先在諸如枕頭、小棉墊或捆紮的衛生紙墊等物品上進行一段時間的模擬訓練。當然,手法熟練後,自我操作時就會鎮定自如,有堅定的信心。



        3.適當行針與留針
          養生針(刺)法,多用於扶正補虛,固本培元。因此,在行針時常用補益手法。即在行針時注意慢捻轉、少提插,在穴位得氣後便停止行針,保持一個較長的自然留針時間,使針剌對經絡穴位的剌激輕柔、緩和而持續。所謂得氣,就是進針後與行針時穴位及其周圍產生一定的酸、脹、麻、熱等感覺。且這種感覺常可循經傳導;此外,得氣後,行針時常有針下略顯沈緊的感覺。得氣是機體經絡穴位及相關臟腑對針刺的積極反應之一,是經絡疏通的體現。只有得氣、才能保障針刺效用的實現,正所謂“剌之要,氣至而有效"(《靈樞.九針十二原》)。


        4.及時起針
          每次每穴操作達到一定的時間後,就要及時起針,即從穴位中拔出針具.施行補益手法時,起針一般不宜太快,起針後應立即用已消毒的乾棉球在穴位局部按壓片刻。


        (四)灸法的應用
         灸法是針灸養生法的主要內容,其操作比針剌法更為簡便,應用也比針刺法更為廣泛,元代著名醫家竇材在其所撰的《扁鵲心書》中明確提出了“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的真知灼見。


          灸法通常是應用艾火熏灼穴位.因此更擅長溫通經絡、行氣活血、散寒袪濕、回陽救逆。雖然,灸法既有養生保健之功,又有康復醫療之效,但其主要作用仍是平衡陰陽、協調臟腑、補虛扶正、固本培元而養生。


          施灸材料主要是艾葉製成的艾絨。《神衣本草經》指出“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吳儀洛,清代)指出:"艾葉苦辛、性溫,屬純陽之性,能回垂危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絨可捻成大小不等的艾炷,氣味芳香,燃燒時熱力溫和,能穿透皮膚而直達深部.且價格低廉。因此,是施行灸法的首選材料。艾屬菊科,在每年3-5月間採摘,將艾葉曬乾後粉碎去渣,所得黃白色的絨狀纖維即為艾絨。


        1.直接灸
          直接灸又稱艾炷灸,是將由艾絨製成的艾炷直接安放在皮膚上燃燒.又分為非化膿直接灸和化膿直接灸。


        (1)非化膿直接灸
        將艾絨製成圓錐狀,其大小根據需要而定。可用少許石蠟油或其他油劑塗在施灸穴位的皮膚上,使艾炷易於貼敷固定。點燃艾炷的頂端,待其燃至穴位局部有灼熱感時即用鑷子夾除。每燃燒一炷稱為一壯,根據需要可施灸一定的壯數。


        (2)化膿直接灸
        又名瘢痕灸。即將艾柱置於施灸穴位上,點燃其頂端,待其燃至基底部時再用鑷子夾除。灸完預定壯數後,宜用紗布蓋好穴位局部,並以膠布固定。一般灸後局部皮膚起一個小水泡,三五天後化膿,20天左右即結痂,痂脫後留有瘢痕。此法常用於灸足三里、關元等穴,以收健身延年之效。


        2.間接灸
        間接灸是在艾炷下面墊上藥物後施灸,使艾火與藥物協同發揮效用。常用的間接灸有隔薑灸和隔鹽灸。


        (1 )隔薑灸 把鮮薑切成薄片,貼在施灸的穴位上,然後把艾炷置於薑片上點燃。此法多用於虛寒體質者。可防治虛寒性嘔吐、腹痛、泄瀉等。

        (2)隔鹽灸 在施灸的穴位上平鋪一層鹽,再把艾炷放在鹽上點燃。此法多用於臍部,可防治虛寒性腹痛、泄瀉等;還有強壯作用。

        3.艾條灸
          取艾絨24g,平鋪在26cm長、20cm寬的桑皮紙上;將艾捲成直徑約1.5cm的圓柱後,用膠水封固,即成艾條。若在艾絨中摻入其他中藥粉,則成含藥艾條。艾條灸因其操作手法不同,又分為溫和灸、雀啄灸等。


        (1)溫和灸
        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施灸穴位約距3-5cm,進行熏灼,使局部溫熱而無痛;一般每穴灸3-5分鐘,至局部皮膚稍呈紅暈為度。


        (2)雀啄灸
        將點燃的艾條對準施灸穴位,一上一下地往復運動,像鳥雀啄食一樣,即為雀啄灸。
        也要使局部皮膚溫熱、紅暈而無痛。


        (五)穴位特殊操作法
          由於穴位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所以在一定的穴位上進行按揉、擠壓、敲擊或意守等特殊操作,亦有不容忽視的養生作用。鑒於其中許多方法已歸入按摩養生法和氣功養生法等,下面僅簡介耳穴壓豆法。


          耳穴壓豆法是在耳針療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養生方法。它是用表面光滑的王不留行種子或小綠豆、小鋼珠 (直徑約2mm)等,貼敷在需耍刺激的耳穴上,通過經常的按揉,實現防病健身的目的。
          耳穴壓豆法用於養生,具有操作簡單、應用方便而無副作用等優點。如防治胃脘疼痛可以在耳部的胃、脾、神門等穴點壓豆;防治月經不調,可以在腎、肝、脾、子宮、卵巢、內分泌等穴點壓豆。


          由於人體有病時往往會在耳廓上的有關穴區出現反應.而剌激這些反應點及有關穴位對疾病的防治效果又相當理想,所以耳穴壓豆法更多地應用於醫療康復。


        三、針灸養生的注意事項

        (1)要熟識經絡穴位,選穴要少而精,取穴要準確,操作要規範。
        (2)一般每天早晚各操作一次即可。要有信心、有恆心,不可急於求成,也不要半途而廢。
        (3)要常洗操、勤更衣,保持皮膚清潔,肌膚通透而周身舒展,以利於經絡的疏通與氣血的運行。
        (4)最好配合氣功、按摩等養生方法。
        (5)每次操作前,都要排除二便,並注意防寒避風,注意消毒。
        (6)應節制房事,頤養腎精,培護先天之本;戒除煙、酒,飲食有節,培護氣血之源;還要注意起居有常,勞逸結合,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


        四針灸養生的主要穴位及其配穴應用
        1.中府
        定位 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一肋間隙。
        功能 宣肺理氣,止咳平喘,清利上焦。
        配穴應用舉例 艾灸中府配肺俞防治咳嗽、哮喘,配膻中、天突防治咳嗽.配孔最、大椎防治肺炎。
        操作 多用灸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寸。


        2.孔最
        定位 在尺澤與太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
        功能 潤肺利咽,清熱止血。 ,
        配穴應用舉例 配曲澤、肺俞防治咳血,配風門、肺俞防治哮喘。
        操作 直剌0.5-1寸。可灸。


        3.列缺
        定位 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功能 宣肺利咽,理氣寬胸,通經活絡。
        配穴應用舉例 配後谿防治頭項痛,配照海防治慢性咽炎,配翳風防治三叉神經痛。

        操作 向上斜剌0.3-0.5寸。可灸。

        4.太淵
        定位 掌後腕橫紋橈側端,橈動脈橈側凹陷中。
        功能 清肺利咽,潤肺理氣,通經活絡。
        配穴應用舉例 配內關防治胸脹痛,配列缺防治寒痰咳嗽,配人迎防治無脈症。
        操作 直刺0.3寸。可灸。


        5.少商
        定位 拇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
        功能 清熱,利咽,開竅。
        配穴應用舉例 配商陽防治咽喉腫痛,配人迎防治中風昏迷。
        操作 點刺出血。


        6.商陽
        定位  食指橈側指甲角旁的0.1寸。
        功能 清熱開竅,利咽。

        配穴應用舉例  配少商、合谷防治急性扁桃體炎,配合谷防治腮腺炎。
        操作 點剌出血。


        7.合谷
        定位 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平第二掌骨中點處。
        功能 醒腦開竅,疏風清熱,鎮痛通絡。
        配穴應用舉例 配下關、頰車防治牙疼,配曲池、風市、膈俞防治風疹,配曲池、大椎防治外感發熱。
        操作 直剌0.5-1寸。可灸。

        8.曲池
        定位 屈肘成直角,當肘橫紋外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
        功能 袪風解表,清熱利濕,調和營衛。
        配穴應用舉例 配人迎、足三里防治高血壓,配足三里、膈俞、血海防治蕁麻疹。
        操作 直剌1-1.5寸。可灸。

        9.天樞
        定位 臍旁2寸。
        功能 理氣消滯,調胃和中。
        配穴應用舉例 配中脘、氣海、足三里防治胃下垂,配關元.上巨虛防治腸炎痢疾,配支溝、血海、上巨虛防治便秘,
        操作 直剌1-1.5寸。可灸。


        10.足三里
        定位 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脊外開1橫指。
        功能 健脾和胃,緩急止痛,補氣養血,固本培元。
        配穴應用舉例 配內關、中脘防治胃痛,配曲池、太沖防治高血壓,配曲池防治蕁麻疹,配關元 (灸)、氣海 (灸)可固本培元。
        操作 直剌1-2寸。常用灸法。

        11.上巨虛
        定位 足三里穴下3寸。
        功能 理腸胃,清濕熱,通積滯。
        配穴應用舉例 配支溝治便秘,配天樞防治腸炎菌痢。
        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

        12.下巨虛
        定位 上巨虛穴下3寸。
        功能 疏經調氣,通腸導滯。
        配穴應用舉例 配天樞(灸)、關元(灸)防治慢性腸炎,配陽陵泉、承山、絕骨防治下肢痿痺。
        操作 直剌1-1.5寸。可灸。

        13.豐隆
        定位 外踝高點上8寸,條口穴外1寸。
        功能 止咳化痰,安神寧志。
        配穴應用舉例 配神門防治失眠,配肺俞防治痰多咳嗽。

        操作 直剌1-1.5寸。可灸。

        14.厲兌
        定位 足第二趾外側甲角旁0.1寸。
        功能 清熱和胃,開竅,安神。
        配穴應用舉例 配內關防治熱邪犯胃,配隱白防治眠差夢多。
        操作 淺剌0.1寸.


        15.隱白
        定位 拇趾內側趾甲角旁0.1寸。
        功能 調和氣血,健脾和胃。
        配穴應用舉例 配關元、血海、三陰交防治崩漏,配足三里、申脈防治便血。
        操作 點剌出血。


        16.公孫
        定位 第一趾骨底前緣,赤白肉際。
        功能 健脾和胃,調氣理血,清利濕熱。

        配穴應用舉例 配中脘、內關、足三里防治胃痛、嘔吐,配天樞、陽陵泉防治腹瀉。
        操作 直刺0.6-1.2寸。可灸。

        17.三陰交
        定位 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
        功能 健脾化濕,疏肝益腎。
        配穴應用舉例 配關元、歸來防治月經不調,配神門、印堂防治失眠,配風池、足三里、曲池防治高血壓。
        操作 直針1-1.5寸。可灸。


        18.陰陵泉
        定位 脛骨內側踝下緣凹陷中。
        功能 調理脾胃,通調水道。
        配穴應用舉例 配水分防治水腫,配中極、三陰交防治小便不利。
        操作 直刺1-2寸。


        19.血海 '
        定位 髕骨內上緣上2寸。
        功能 調和氣血,袪風勝濕。
        配穴應用舉例 配地機防治月經不調,配風池、風門、風市防治蕁麻疹。
        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


        20.通里
        定位 神門穴上1寸。
        功能 寧神養心,通竅活絡。
        配穴應用舉例 配內關防治心悸,配太谿防治失眠。
        操作 直刺0.5-0.8寸。


        21.神門
        定位 在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

        功能 養心安神。
        配穴應用舉例 配內關、心俞防治心絞痛,配太谿、通里防治失眠。
        操作 直刺0.3-0.4寸。


        22.少澤
        定位 小指尺側指甲角旁0.1寸。
        功能 清熱醒腦,活絡通乳。
        配穴應用舉例 配合谷、膻中防治無乳。
        操作 點刺出血。


        23.後谿
        定位 握拳,第五掌指關節後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
        功能 散風清熱,疏筋活絡,寧心安神。
        配穴應用舉例 配人中防治腰扭傷,配天柱、風府防治頭項痛。
        操作 直刺0.5-1寸


        24.養老
        定位 以掌向胸,當尺骨莖突橈側凹陷中。
        功能 疏經活絡,清熱明目。
        配穴應用舉例 配天柱防治視物不清,配內關防治呃逆。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


        25.聽宮
        定位 耳屏前,下頷髁狀突的後緣;張口呈凹陷中。
        功能 通耳竅,寧神志。
        配穴應用舉例 配翳風防治中耳炎。

        操作 直刺1寸。

        26.申脈
        定位 外踝正下方凹陷中。
        功能 寧心安神,舒筋通絡。
        配穴應用舉例 配金門防治頭痛,配神門防治失眠。
        操作 直刺0.3-0.5寸。可灸。


        27.至陰

        定位 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0.1寸。
        功能 清利頭目,調氣理血。
        配穴應用舉例 配列缺防治偏頭痛,灸至陰防治胎位不正。
        操作 點刺0.1寸。可灸。


        28.湧泉
        定位 足底前1/3與後2/3交界處,踡足時呈凹陷之中。
        功能 養陰清熱,開竅,寧神。
        配穴應用舉例 配關元、豐隆防治虛勞咳嗽,配足三里防治中毒性休克,配崑崙防治便秘。
        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


        29.太谿
        定位 內踝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功能 滋陰清熱,益腎強腰。
        配穴應用舉例 配足三里、列缺、太淵防治咳血,配少澤防治咽乾。
        操作 直刺0.5-1寸。


        30.內關
        定位 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
        功能 寬胸理氣,養心安神,和胃降逆。

        配穴應用舉例 配中脘、足三里防治胃痛嘔吐,配膈俞、心俞防治心絞痛‧
        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


        31.大陵
        定位 腕橫紋中央,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功能 清心寧神,和胃寬胸,清熱疏風。
        配穴應用舉例 配上脘防治胃痛,配內關、曲池防治心胸疼痛。
        操作 直刺0.5-0.8寸。


        32.勞宮

        定位 手掌心橫紋中,第三、四掌骨間。
        功能 清心瀉火。
        配穴應用舉例 配大陵、內關防治胃痛、嘔吐。
        操作 直刺0.3-0.6寸。


        33.中衝
        定位 中指尖端的中央。
        功能 清心,開竅,瀉火。
        配穴應用舉例 配廉泉防治舌下腫痛。
        操作 點刺出血。


        34.關衝
        定位 第四指尺側指甲角旁0.1寸。
        功能 疏風清熱 配穴應用舉例 配人中、內關、合谷防治中暑休克。
        操作 點刺出血。


        35.陽池
        定位 腕背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

        功能 舒筋通絡,清熱。
        配穴應用舉例 配陽谿、陽谷防治腕關節痛,配合谷、風池防治流感。
        操作 直刺0.3-0.5寸。


        36.外關
        定位 腕背橫紋上2寸,尺、橈骨之間。
        功能 清利三焦,疏風解表,通經活絡。
        配穴應用舉例 配曲池、合谷防治上肢麻木,配風池、合谷、足三里、血海防治蕁麻疹。
        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


        37.支溝
        定位 腕背橫紋上3寸,尺、橈骨之間。
        功能 理氣導滯,疏肝解鬱,通經活絡。
        配穴應用舉例 配照海防治便秘,配章門防治脅肋脹痛。
        操作 直刺0.8-1寸。可灸。


        38.帶脈
        定位 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臍處。
        功能 清熱利濕,調經止帶。
        配穴應用舉例 配陰陵泉、三陰交防治白帶過多,配血海防治月經不調。
        操作 直刺1-1.5寸。


        39.日月
        定位 乳頭直下,平第七肋骨間隙。
        功能 疏肝利膽,化濕和中。
        配穴應用舉例 配支溝、陽陵泉防治脅肋疼痛,配期門、陽陵泉防治膽囊炎、膽石症。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寸。


        40.環跳
        定位 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氐骨裂孔連線的外l/3與內2/3交界處。
        功能 通經活絡,袪風散寒。
        配穴應用舉例 配陽陵泉、足三里防治坐骨神經痛,配風市防治風痺。
        操作 直刺2-3寸。


        41.風市
        定位 大腿外側中間,膕橫紋水平線上7寸。

        功能 袪風散寒,強筋壯骨。
        配穴應用舉例 配環跳、足三里、三陰交防治腰腿痛,配大椎、外關、血海防治蕁麻疹。
        操作 直刺1-2寸。可灸。

        42.陽陵泉
        定位 腓骨小頭前凹陷中。
        功能 清熱利膽,強筋壯骨。
        配穴應用舉例 配日月、期門防治膽囊炎,配環跳、委中防治坐骨神經痛。
        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


        43.懸鐘
        定位 外踝尖上3寸,腓骨後緣。
        功能 清肝利膽,袪風除濕。
        配穴應用舉例 配內庭防治心腹脹滿。
        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


        44.足竅陰
        定位 第四趾外側趾甲角旁0.1寸。
        功能 疏肝利膽,清熱。
        配穴應用舉例 配大陵防治心煩,配神門、內關防治失眠。
        操作 點刺出血。


        45.大敦
        定位 拇趾外側趾甲角旁0.1寸。
        功能 清熱,調經活血。
        配穴應用舉例 配關元、歸來、三陰交防治月經過多,配隱白、血海防治崩漏。

        操作 淺刺0.1-0.2寸。

        46.太衝
        定位 足背,第一、二蹠骨底之間凹陷中。
        功能 疏肝理氣,鎮驚熄風,通絡活血。
        配穴應用舉例 配內關、足三里防治高血壓,配合谷防治頭痛。
        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


        47.曲泉
        定位 屈膝,在膝關節內側橫紋頭上方凹陷中。
        功能 清利濕熱,調理氣血。
        配穴應用舉例 配照海、大敦防治子宮脫垂,配關元、中極、太衝、三陰交防治盆腔炎。
        操作 直刺1-1.5寸。可灸。


        48.章門
        定位 第十一肋端。
        功能 健脾和胃,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配穴應用舉例 配支溝、陽陵泉防治脅痛,配中脘、足三里、氣海防治腹脹,配太白、照海防治便秘。
        操作 直刺0.5-0.8寸。可灸。


        49.期門
        定位 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
        功能 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配穴應用舉例 配內關防治嘔吐、呃逆。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50.關元
        定位 臍下3寸。
        功能 溫腎固精,補氣壯陽,清熱利濕。
        配穴應用舉例 配氣海 (灸)、足三里 (灸)可固本培元,配帶脈、三陰交防治白帶過多,配三陰交、陰陵泉防治遺精。
        操作 多用灸法。直刺1-2寸。


        51.氣海
        定位 臍下1.5寸。
        功能 升陽補氣,扶正固本。
        配穴應用舉例 配中極、三陰交、行間防治赤白帶下,配歸來防治遺尿,配關元(灸)、足三里(灸)可固本培元。
        操作 直刺1-2寸。多用灸法。


        52.神闕
        定位 臍中。
        功能 健脾和胃,回陽救逆,扶正固本。
        配穴應用舉例 配關元(灸)可健脾和胃,扶正固本。
        操作 只用灸法。禁刺。


        53.中脘
        定位 臍上4寸。
        功能 健脾和胃,利濕,降逆。
        配穴應用舉例 配內關、足三里防治胃痛、嘔吐、消化不良。
        操作 直刺1-2寸。可灸。


        54.膻中
        定位 前正中線,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功能 寬胸理氣,化痰,通乳。
        配穴應用舉例 配列缺、豐隆防治咳嗽、哮喘,配少澤防治缺乳。
        操作 平刺0.3寸。多用灸法。


        55.印堂
        定位 兩眉頭連線的中點。
        功能 袪風清熱,寧神,明目。
        配穴應用舉例 配合谷、內關防治頭暈頭痛。
        操作 點刺出血。可灸。


        56.太陽

        定位 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寸處的凹陷中。
        功能 袪風清熱,明目,止痛。
        配穴應用舉例 配迎香、合谷、風池防治感冒,配睛明可明目。

        操作 點刺出血。禁灸。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