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醫藥答問 > 中醫刮痧療法

痄腮如何刮痧治療?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痄腮,又名“蛤蟆瘟”,現代醫學稱為“流行性腮腺炎”。是中風溫邪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冬春季易於流行,5~9歲學齡兒童發病率較高。

  引起痄腮的病因:
  本病主要由風熱疫毒所引起。病邪從口而入,挾痰水壅阻少陽經絡,鬱而不散,結於腮頰所致。少陽與厥陰互為表裡,病則相互傳變,足厥陰之脈繞陰器,若受邪較重,較大兒童可伴有少腹痛,睪丸腫痛。若溫毒內竄心、肝,則可出現高熱昏迷驚厥等。

  痄腮的主要臨床表現:
(1)輕證:耳下腮部酸痛腫脹,咀嚼不便,伴有惡寒發熱,全身輕度不適,舌苔微黃,脈浮數。
(2)重證:腮部發熱腫痛,咀嚼困難,高熱,頭痛,煩躁口渴,大便乾結,小便短赤,或伴有嘔吐、睪丸腫痛,甚則神昏驚厥,舌苔黃,脈滑數。

  痄腮的刮痧治療方法:
(1)刮腮腺周圍腧穴:刮下關、頰車、翳風、風池、角孫、耳和髎、率谷等穴處(見圖1示和圖3示);刮督脈:由百會穴處經風府穴,刮至大椎穴處(見圖2示)。
(2)刮手少陽三焦經之外關穴處(見圖2示);刮手陽明大腸經:由曲池穴處經前臂前外側刮至合谷穴處(見圖3示)。
(3)刮足陽明胃經:由足三里穴處,沿小腿外側向下刮至豐隆穴處(見圖1示);刮足厥陰肝經之原穴太沖穴處(見圖1示)。

  隨證加減:
  痄腮伴高熱者,重刮曲池、合谷、大椎,並配合井穴針刺放血療法;伴睪丸腫痛者,加刮足厥陰肝經:由曲泉穴處沿小腿內側向下經三陰交,刮至太沖穴處(見圖3示);頭痛加刮俠溪穴處(見圖3示);驚厥、神昏加刮人中穴處(見圖1示)。

  注意事項:
(1)痄腮屬呼吸道傳染病,治療期間應注意隔離,儘量不和其他小孩在一起活動,以防傳染。
(2)刮痧治療本病同時,或配合針刺放血療法、中藥貼療法及中西藥對症治療,以盡快控制病情發展。針刺放血療法,具體操作如下:

  取一根三棱針,用75%酒精棉球給三棱針及點刺穴位(如商陽、少商、中沖、十二井穴、耳尖、大椎等處)進行常規消毒後,醫者一手固定欲刺穴位,一手持三棱針快速點刺上述穴位,然後放出數點血,最後用消毒乾棉球按針刺部位少許即可。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