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中藥漫談 > 藥材介紹

大話白芨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白芨(也作白及)為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的塊莖,是一味古老的收斂止血中藥。
  有關白芨藥名來歷還有個傳說。大約在西漢時期有一位將官,一次跟隨皇上禦駕親征,沒想到戰事失利,隊伍潰散,他只好護送皇帝急急回京。他們一路殺了十幾個番將,剛要進關時,卻突然閃出六員番將,攔住去路。這將官力保皇帝先進關,自己返身迎敵,終因連日征戰疲勞過度,寡不敵眾,被敵人砍了幾刀。但他忍痛拼殺回來,在臨近關前時,不幸又被番將一箭射中,跌落馬下,被關內的兵丁救起。

  皇上急命太醫搶救。最後,斷了的筋骨被接上了,其他傷口的血也止住了,就是肺被箭射穿,傷口流血,呼吸急促,吐血不止。眼看會有生命危險,太醫束手無策。皇帝急了,命人四處徵召能人醫治。很快,一位老農拿著幾株葉像棕櫚葉、根像菱角肉的草藥獻給皇帝,說:“請把這藥草烘乾,磨成粉,一半沖服,一半外敷在箭傷處。”別無良法,太醫們只好速速照辦。果然,將官用藥後,不久便肺傷癒合,也不吐血了。皇上要厚賞老農,被拒絕。老農說:“我什麽也不要,只求聖上叫太醫把這藥草編到藥書裏,公佈於天下,使更多的人能治好肺傷出血。”皇帝答應了,問這藥草叫什麽名字,老農答:“還沒名呐,就請聖上賜名吧。”皇帝想了想,問老農;“你叫什麽名字呀?”老農回答叫“白芨”。皇帝笑道:“那就給它取這個名吧!”於是,“白芨”就被載入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並一直運用至今。

  其實,按李時珍的說法,白芨得名是因“其根白色,連及而生”。其形狀呈不規則扁圓形或菱形,有2~3個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黃白色,上面有凸起的莖痕,下面有連接另一塊莖的痕迹,以莖痕為中心,有數個棕褐色同心環紋,環上殘留棕色點狀鬚根痕,整個樣子很像“小雞頭”,莖痕和環紋構成了這雞頭的“眼睛”和“眼圈”,因此很容易辨認。夏、秋兩季采挖後,經洗、煮、去皮、曬等處理後入藥用,常研末內服或外用,也可鮮品搗爛外用,或製作藥膳吃。

  中醫認為,白芨性味苦、澀、寒,質粘而澀,入肺、胃、肝經,功能收斂止血,消腫生肌。藥理學研究證實,白芨含大量黏液質,其中有多種聚糖,還含揮發油、澱粉,有縮短凝血時間及抑制纖溶作用,能形成人工血栓而止血。另外,體外試驗對結核桿菌有明顯抑制作用。由於白芨有加強烏頭堿毒性作用,所以“十八反”中明確提出不宜與烏頭同用。

  傳統上,用白芨主要是兩個方面:
  1、收斂止血。可治療咯血、吐血、外傷出血、便血、衄血等多種出血證,尤擅長治肺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和外傷出血。臨床體會,白芨止血以研粉調服比入湯劑效果好。一般用粉末5~10克。但對某些出血可用特殊方法,如外傷出血可用鮮品搗爛外敷或滅菌白芨粉噴霧。治療鼻出血,可用小細管吹細末入鼻腔。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可用白芨粉裝膠囊吞服;或白芨粉4克、大黃粉2克,涼開水空腹沖服,日3次;或白芨粉15克、糯米100克、蜂蜜25克、棗5枚煮粥(白芨粉後放),日2次食用。

  2、消腫生肌,並修復創面。可治療瘡腫、燒燙傷、手足皸裂、肛裂、潰瘍久不收口、炎性外痔、皮區創面及慢性潰瘍等。治瘡腫,初起者可配金銀花、皂刺、天花粉等;潰破而不收口者,可研末外用。治燒燙傷,可配虎杖製成藥膜外用。治手足皸裂、肛裂,可研末麻油調塗,或與凡士林調成軟膏外塗患處。治皮區創面及慢性潰瘍,可用白芨細粉或鮮品搗爛外敷;也可用白芨紗布外敷,此紗布用白芨粉、當歸炭粉按6:4比例加少量冰片粉混合,裝瓶,消毒後加生理鹽水調成10%的糊狀,塗在紗布上,外敷於乾淨創面上,再以溫熱鹽水紗墊覆蓋。治凍瘡,可取白芨10克,配柑皮20克,磨細末,以芝麻油調敷患處,日1次。治口腔黏膜病,可研粉與白糖以2:3比例混合,外塗病損部位,棉球壓迫15分鐘,暫禁食或漱口。

  其實,白芨還有一個重要功能是美容消斑、減肥。

  白芨自古就是美容良藥,被譽為“美白仙子”,還可治療痤瘡、體癬、癤腫、疤痕等皮膚病。《藥性論》雲其“治面上瘡,令人肌滑”。《本草綱目》雲其“洗面黑,祛斑”。常單味或配方製成面膜、洗劑、糊狀、霜劑等外用,如人參潤膚霜、宮廷流傳方、白芨面膜等,也煮粥內服,堅持應用有肯定效果。中國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生前常食核桃粥(其中有大豆、白芨、核桃仁等),所以到老仍面容紅潤、肌膚光澤。用白芨減肥,可取120克,配瘦排骨肉塊120克、薏苡仁100克、綠豆或黑豆 100克、去皮切塊冬瓜300克、枸杞10克製作藥膳吃。先將薏苡仁和豆泡水4小時,然後將所有藥料放入滾沸水中,以中火煲燉半小時,轉小火再煲20分鐘,關火前5分鐘加少許鹽調味即可。

  近些年來,廣大醫務人員通過臨床應用,又不斷拓寬其應用範圍。概括有以下幾點:
  1、治療食管炎。白芨粉末以及煎煮所得的膠狀液,黏合性強,服用後能覆蓋食道黏膜表面,起保護作用,加上其有良好的消腫生肌、促進局部炎性水腫和潰瘍癒合等作用,所以治療食管炎有特長。可用白芨15克,配白芍、威靈仙、甘草各12克,隨症加味煎服,也可在辨證基礎方中加白芨30克。要注意煎服法:濃煎,頻服,徐徐咽下。最好臥床服,並左側位、平臥、右側位、俯臥各咽藥數口,最後靜臥30分鐘,使藥液均勻分佈於食道。防治放射性食道炎,可單用白芨粉3~6克沖服,或重用至20~30克,配山豆根、金銀花、天花粉等清熱解毒、養陰潤燥藥煎服。

  2、治療咳嗽。對陰虛咳嗽、肺熱咳嗽、百日咳、肺結核咳嗽以及其他難治性咳嗽都有良好止咳作用。可在辨證基礎上加白芨10~20克,也可與款冬花、川貝各等份同研,製成白芨川貝散,治療小兒百日咳,總有效率達98.2%。

  3、治療體表腫瘤及血管瘤。可直接用白芨粉分次外敷。也可用大劑量白芨,配山慈姑、黃藥子、莪術、青木香、寒水石、雄黃等消腫散結、行氣化瘀藥共研細末,加水、醋、酒適量調成糊狀,外敷,再覆蓋塑膠紙,並用紗布包紮固定。每天換藥1次。

  4、治療氣胸。閉合性氣胸肺壓縮<40%者,單用白芨粉10~15克/次,日3次沖服;肺壓縮>40%、<60%者,用生黃芪 30克、升麻15克、桔梗10克煎湯代茶沖服白芨粉15~20克,日3~ 4次,或用白芨30克,與上藥同煎,日2~3次服;若肺壓縮> 60%,要配合胸穿抽氣。對張力性氣胸或慢性氣胸,可在抽氣或引流基礎上,口服白芨粉,能明顯縮短療程。

  5、治療鼻竇炎。不僅能提高治療效果,還可預防復發。取白芨、黃芪各等份,研細末混勻。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也可在辨證基礎方中加白芨10~20克。

  6、治療結核病。對肺結核、淋巴結核,皮膚結核以及骨結核都有肯定效果,尤宜於肺結核空洞出血患者。可單味或配合它藥用,用粉、煎煮均可。與異煙肼等抗癆西藥同用,可提高療效。

  7、治療白帶多。取白芨30克,配雞冠花、白花蛇舌草各 10克、茯苓皮20克、黨參15克,水煎服,日l劑。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