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醫藥保健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保健 > 認識中醫 > 臨床心得

腹腔術後促進排氣 中藥敷臍療效佳


資料來源:本站編輯部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腹腔手術後腸麻痹是外科臨床較常見的併發症,可直接影響患者術後的恢復,有時甚至可產生嚴重的後果,故儘早恢復腸功能對術後的恢復和併發症的預防十分重要。目前,國內對此症以臍療等外治法治之,在臨床中取得了較好療效。

          一般的腹腔手術後,腸功能恢復約需要2~4天,而胃腸道穿孔、膽管穿孔、闌尾穿孔等合併有化膿性腹膜炎的病人,由於疾病本身炎症的存在,加上手術過程組織損傷及術畢反復腹腔沖洗的刺激,加重了術後腸功能的抑制,在術後存在不同程度的腸麻痹性梗阻,腸功能恢復緩慢。

          中醫認為,術後腸麻痹應屬虛中夾實證。術中傷氣耗血,形成虛的一面,但其主要表現為脹、痛,氣滯則脹,不通則痛,因此又有實的一面,故虛中夾實,實中有虛,不同於實熱糟粕內結而形成的陽明腑實證,所以也不適宜單純用通裏攻下法,而應重點調理氣機,幫助胃腸恢復其正常蠕動功能。

          臍療法是指將藥物做成適當劑型施於臍部,或在臍部給予某些物理性刺激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它具有治法獨特,方法簡便,施行安全,療效可靠,應用廣泛的特點。臍療是外治用藥途徑的精髓所在,基本原理是《內經》“從內之外者,調其內;從外之內者,治其外;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先調其內而後治其外;從外之內而盛於內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內外不相及則治主病”之旨。病從外入,外治可應之,即使病從內生,仍形于諸外,亦可以外治,並非外治不能治內。

          臍療與內治療法在原理上是相通的,所不同的只是給藥的途徑。內服藥須先入胃,經過消化道分清泌濁後,將藥力輸送到全身。臍療可使藥物透過皮膚吸收,直達經脈,具有內外一貫之妙。

          神闕穴(臍)位於任脈,而任脈屬陰脈之海,與督脈相表裏,共同司管人體諸經之百脈,所以臍和諸經百脈相通;臍又為沖、任脈循環之所,且任脈、督脈、沖脈為“一源三歧”,故三脈經氣相通。

          現代醫學認為,臍部是人體胚胎發育過程中腹壁最後閉合處,表皮角質層最薄,屏障功能亦最弱,皮下沒有脂肪組織,臍下腹膜有豐富的靜脈網和胸、腹靜脈相連通,並有動脈分支,血管豐富,藥物易通過薄層皮膚彌散而吸引入血,進入迴圈而發揮藥物的全身治療作用。另外,臍部的神經較敏感,通過藥熨、艾灸、電磁、鐳射等刺激和調節機體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改善臟器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自從現代醫學藥物透過皮膚治療方法問世以來,對中藥的滲透吸收研究已引起廣大學者的重視。早在清代,外治專家吳師機云:“必得氣味俱厚,藥性走竄,或力猛有毒之品,可以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率諸藥開結行氣,直達病所。”目前不少學者正在研究這一類中藥的促透作用。有報導認為,麝香、冰片、肉桂、生薑、穿山甲等一類芳香、氣味俱厚的中藥不僅能通經活絡,而且有促透作用。離體動物實驗亦證明,這一類藥物可使皮質類固醇透皮能力提高6~8倍。

          有學者研究證實:用肉桂、吳茱萸各等份研末敷臍,用於闌尾炎術後功能恢復,出現肛門排氣時間16~40小時,平均23小時,對照組排氣時間22~72小時,平均41小時。用吳茱萸10克研末敷臍,治療腹部術後腸麻痹性腸梗阻,一般1~2小時顯效。用川花椒、酒蒲黃,醋延胡索、鬱金、桃仁、紅花、三棱、莪朮、赤芍、水蛭、穿山甲等中藥貼敷、灌腸並用,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痊癒率88%。用芒硝敷臍治療小兒中毒性腸麻痹,總有效率可達96.8%。

          總之,敷臍療法的基礎理論是中國醫學的經絡學說,今後還應當在中國醫學理論指導下,在研究經絡學說的同時,不斷地挖掘和探索臍療機制,繼續對敷臍藥物加以現代科學技術驗證,使這一簡、便、易、效之法,更廣泛應用於術後腸麻痹及其他服藥困難的嬰幼兒及老年人,取得更好的社會及經濟效益。(李軍 吳江 呂偉 陳永珊)
        <健康報>


        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編輯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