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急性傳染病,多發生夏秋季節。痢疾桿菌經不潔的水、食物、食具、手等進入人的腸道,使腸粘膜充血、水腫、壞死、潰瘍。病毒分泌的毒素被吸收入血後引起患病人39-40℃以上的高熱、循環衰竭和中毒性腦炎。在此種情況下,如患者營養不良、抵抗力降低,加上治療不徹底,急性菌痢可以轉成遷延不癒的慢性菌痢,經常腹痛、大便不正常,並成為傳染源帶菌者。
急性痢疾的飲食治療原則是,患者在高熱期間可暫禁食,以補充水和鹽為主。一般飲用食鹽蘇打水(每1000毫升水加5克鹽,2.5克蘇打粉)、濃茶水、鮮馬齒莧大蒜水(鮮馬齒莧不拘量,洗淨搗碎煮水去渣,加大蒜與鹽,很有殺菌作用)、煮菜水(加鹽)。一天補水量應達到3000毫升以上。
急性痢疾稍好轉後,可逐漸吃少油、少渣、易消化、不脹氣的流體或半流體食物,如濃米湯、稀藕粉、炒麵或焦米湯、細麵條湯、蒸雞蛋羹、酸奶、餛飩等,既能補充營養,又有利於消化吸收。
患者不要在病癒前吃牛奶、豆漿、糖,以免加重腹脹。慢性痢疾患者,要避免吃粗硬、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