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的針灸療法(一)
趙某某,男,30歲,於1984年5月10日初診。
主訴:反覆發作噁心嘔吐3個月,加重3天。
病史:患者3月9日因飲食不慎致上腹疼痛,噁心嘔吐,經服胃舒平緩解,但稍有飲食不慎或情緒不佳則易復發,病情呈逐漸加重趨勢。5月7日加重嘔吐頻作,日達3~5次,甚則飲水進食即吐,吐出胃內容物及酸水,伴上腹部隱痛,倦怠乏力,納減,時感口渴而不欲飲,大便溏薄。
檢查:神智清楚,面色發白,身體瘦削,腹平軟,肝脾未們及,上腹部正中輕壓痛,無反跳痛,四肢欠溫,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心肺正常,大便潛血試驗(-),胃腸鋇餐X線診斷為“胃粘膜脫垂”。
診斷:中醫:嘔吐(脾胃虛寒型)。
西醫:胃粘膜脫垂。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止嘔。
取穴:內關、足三里、公孫、中脘、脾俞、胃俞。
操作:毫針刺,平補平瀉法,留針15~20分鐘,每日1~2次,1周間歇1天,嘔吐甚時於進食前用維生素B1、B12穴注內關、足三里,每穴0.5~1毫升(維生素B150~100毫克,維生素B120.1~0.3毫克)。
經上述方法治療後,噁心嘔吐及上腹部疼痛逐漸減輕,治療1月餘,症狀消失,胃納增進,體重增加,臨床痊癒出院。
【按】嘔吐是臨床常見症狀。任何病變,有損於胃,皆可發生嘔吐。嘔吐主要病機是胃失和降,氣逆於上。在臨床上嘔吐首先應與反胃、呃逆相鑑別。它們雖都為胃部病變,但嘔吐是以有聲有物為特徵;反胃則以朝食暮吐為特徵;而呃逆古名為“噦”,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是其主要特徵。嘔吐一證,當詳辨虛實。本病案發病緩慢,病程長,應考慮為虛證。脾胃虛弱,不能承受消磨水谷,故飲食稍多即吐;脾胃陽虛不欲飲;脾失健運則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細弱,均為虛寒之象,故治宜溫中健脾、和胃止嘔。針灸處方中取八脈交會穴內關,公孫配足三里,可寬胸健脾和胃;中脘、胃俞屬俞募相配,能起通調胃氣之作用,脾俞是脾氣匯聚之處,而足三里、公孫,用於調補脾氣,健全運化功能。諸穴相配,使升降復常而達和胃止嘔之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