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保健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保健 > 針灸按摩 > 經絡穴道
治膽絞痛要穴─膽 囊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取穴法〕在陽陵泉下1寸左右的壓痛明顯處取穴。
〔操作方法〕毫針針刺法。施術前,先按揉膽囊穴,使運針前“經氣已通”,然後穴位常規消毒,快速進針,針刺深度以得氣為度,一般1寸左右,不超過1.5寸。針刺手法用向前撚動針柄(拇指向前推,食指向後退),得氣後加大旋轉幅度及頻率。本穴針感明顯,以酸、麻、脹為常見,若手法得當,針尖逆經脈走向而刺,針感亦能向上傳導,使“氣至病所”,但絕大多數針感向下傳導,針感強烈者,止痛效果非常明顯。運針2分鐘左右,留針10分鐘,留針期間,間歇運針1—2次。退針宜緩慢,退前須作旋轉、提插以搖大針孔,出針後不按針孔,以通泄膽氣。
〔適應症〕膽源性急腹痛。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等引起的膽絞痛。
〔釋義〕膽囊穴為晚近新發現的經外奇穴,首載於1959年第8號《中華外科雜誌》。本穴“在陽陵泉下l寸左右之壓痛點”,主治急性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慢性膽囊炎的急性發作等膽囊疾患,故稱為膽囊穴。又稱膽囊點。
膽囊穴位於足少陽膽經的循行路線上,正處“合”、“郤”之間的膝以下重要位置。足少陽經之“合”穴陽陵泉,“郤”穴外丘對該經及膽腑的急性病症都具有重要的治療作用。膽囊穴又取於膽絞痛時壓痛之處,該穴針感強烈,其誘發“循經感傳”作用比較迅速,能取得“氣至病所”的治療效應。由膽囊炎、膽石症等引起的膽絞痛,多為膽腑的實證,“實則瀉之”、“閉者決之”,針刺膽囊穴採用瀉法,其止痛效果非常明顯。
根據報導,對34例臨床擬診為膽道疾患病人的膽囊穴進行針刺,應用B超觀察,針刺該穴對膽囊收縮運動的效應,結果表明膽囊穴具有激發收縮及緩解膽源性絞痛的效應。
另外,有報導稱,用針刺和超聲波刺激膽囊穴對膽囊收縮功能影響的觀察,採用針刺組、超聲波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45分鐘過程中膽囊變化,發現對照組總的膽囊容積變化不大,而針刺組和超聲波組在對膽囊穴刺激後15分鐘和30分鐘探查膽囊容積都有明顯的縮小,表明了針刺和超聲波刺激膽囊穴均能引起膽囊的明顯收縮,但針刺組的收縮程度高於超聲波組。通過這一實驗觀察,進一步證明了膽囊穴與膽囊活動之間確有密切關係,而且針刺仍然是經絡穴位刺激的主要方法。
通過臨床實踐及科學實驗證明了針刺膽囊穴不僅具有調暢膽腑氣機的功能,而且能激發該穴對膽囊産生收縮效應,使膽汁隨膽囊的收縮作用而得以排出,膽氣得以通降,“通則不痛”,故針刺該穴對膽囊的收縮及緩解疼痛有明顯效果。該穴經現代科學手段(經絡測試儀)測試證明:急性膽道疾患發病時,膽囊穴的電位比較高,針感強烈。因此,針刺治療膽源性絞痛時的止痛作用,不但顯示了經絡循行的直接關係;而且反映了該穴與膽道的病理生理息息相關。
〔備註〕
1.據報導,針刺膽囊穴治療膽絞痛34例中,除1例化膿性膽囊炎針刺後無收縮效應,其餘33例均有不同程度收 縮效應,總有效率達97.06%。同時對脂源性急腹痛(膽絞痛)具有非常明顯的緩解作用。包括膽道蛔蟲症、化膿性膽囊炎、膽囊炎、膽石症的急性發作及一般解痙止痛劑不能起效者。
2.關於膽囊穴的定位,有以下幾種說法:
(1)《簡明中醫辭典》:“陽陵泉穴直下1—2寸問”,1985年中國全國醫學高校教材《針灸學》“陽陵泉下1—2寸”。(2)《中華外科雜誌》1959年第8期介紹:“位於陽陵泉下一橫指”。
(3)范保根氏訂為:“平臥位,以腓骨小頭下緣前下方2釐米為準”。
因為膽囊穴為經外奇穴,應有準確的取穴位置,但在臨床實踐中,取其壓痛明顯處,更符合治療效果。故膽囊穴的定位應為“在由陵泉穴下1寸左右的壓痛明顯處”較妥。
3.另據報導,針刺腰部的壓痛點治療膽絞痛。方法是在第1腰椎棘突左右旁開三指,用拇指自上而下尋找壓痛點。常規消毒後,進針1—1.5寸;強刺激手法撚轉、提插約半分鐘(以病人能忍受為度),得氣後留針15—30分鐘,每隔5分鐘行針1次。鎮痛見效時間最短5分鐘,最長率小時,每能取得較為滿意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