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屬中醫"不寐"的範疇。中醫文獻中記載最早是《靈樞·營衛生會》稱:"夜不寐",之後《諸病源候論》稱"不得眠",以後也有稱"不寐"、"目不瞑"、"臥不安"、"不眠"等。由於失眠尤其是頑固性失眠給患者造成無比痛苦,且近年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失眠的發病率也在相應上升,因此中醫近年也相應形成了許多治療失眠的特色,現就中醫辨證和中藥治療方面,作一粗略概述:
一、辨證思維
早在《內經》中就指出人體的晝寤夜寐是順呼自然界的陰陽運行規律的。王翹楚認為人身之陰陽失其所常,與自然界陰陽消長不同步,協調不一致,就會出現失眠的現象。導致人之陰陽失常除先天體質因素外,與後天生活習慣、精神修養、體格鍛煉等有密切關係,辨證要以陰陽、臟腑、氣血理論為指導,著眼於全身的整體調治。此外還認為由於情志因素是至今引起失眠的主要原因,而肝的屬性與人的情志變化關係最為密切,肝失所常,可使氣機不運,臟腑功能失調,氣血失和,陰陽失常造成失眠,因此在失眠的臟腑辨證和治療上"從肝論治"尤為重要,而"從肝論治"包涵了辨證用藥和思想疏導兩個方面,兩者缺一不可。周展紅等認為臨床失眠病人中,以肝鬱氣滯型最多。
楊承歧指出營衛不和是導致睡眠失常的病機關鍵,若邪熱亢盛,或心火內熾,衛不入營;或心脾兩虛,或肝血虛少,營不斂衛;或驚恐傷心,氣機紊亂,營衛離決;或痰熱內蘊,或食滯胃脘,擾動衛氣,以致營衛不和,衛氣獨行於陽而致失眠。
《景岳全書·不寐》:"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則盡矣。"俞萬鈞指出張景岳對不寐的病因病機是以"有邪""無邪"尚不夠準確,應分為有表與無表,有表即外感表證所致,因外邪入侵,邪正交爭,衛氣被外邪留連,不得入陰,故不得眠;無表即裏證,指機體氣、血、精、津的耗損,致體內陰陽受損,臟腑功能失調而成不寐之疾。
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崔東祥等認為胃不和致臥不安病機有三:
1.胃不和致營衛失調則臥不安;胃腑不和,必致衛氣薄弱,運行失序,夜不入陰而留於陽,則夜臥不眠。
2.胃不和迫使肺失肅降則臥不安:胃腑不和,逆行於上,累及肺氣不能肅降,則可導致不能仰面平睡。
3.胃不和可致心腎難交則臥不安:因心陽位於上焦,腎陰府居下焦,二者上下的交通是靠中焦脾胃傳遞水火的媒介作用來造成的,若痰濁濕熱阻隔中焦,使上下之路隔絕,則陰不能納陽,陰陽不交,心神受擾,則夜難眠而臥不安。
沈佳對"胃不和則臥不安"新解為:
1."胃不和"是"臥不安"的病機。
2."和胃"可治"臥不安"。
可供臨床鑒解。
萬啟華認為老年性失眠是生理性衰老現象,陰陽氣血之盛衰是老年人不寐症發生的主要原因。龔野儒也認為老年陰血有衰,營衛氣血運行澀滯是治療老年性失眠的良策。
李紅生等認為兒童不寐多見於素體脾虛者,由於脾虛日久,水濕不化,聚濕成痰,恰遇驚恐焦慮,五志化火,痰熱內擾心神導致心煩不寐。
縱觀諸說,失眠不越情志、飲食勞傷及受邪等因素,使得臟腑氣血偏頗,陰陽不濟,運行失乖所為。文獻報導中辨證證型頗多,詳略不一,各抒己見,歸納有:肝鬱氣滯型、肝鬱化火型、肝陽上亢型、肝血不足型、肝膽濕熱型、心脾兩虛型、心火亢盛型、痰熱擾心型、餘熱擾膈型、膽氣虛怯型、心腎不交型、心陰虧損型、瘀阻心脈型等。筆者認為失眠症情複雜,往往虛實挾雜,難以一型概之,臨證應追根導源,標本兼顧,方能對症下藥,解開癥結。
二、處方用藥:
(1)因型施治
張氏按八型論治:
1.肝經鬱熱型,宜清熱瀉火安神,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
2.痰熱內擾型則清熱化痰安神,用黃連溫膽湯;
3.心火亢盛型宜清心安神,用導赤散送服朱砂安神丸;
4.餘熱擾膈則清熱除煩,方用竹葉石膏湯或梔子豉湯;
5.膽氣虛怯型宜溫膽益氣寧神,藥用黨參、白芍、當歸、竹茹、遠志、酸棗仁、柏子仁、磁石等;
6.心脾兩虛宜健脾益氣、養血安神,用歸脾湯;
7.心腎不交型則滋腎水,降心火,交通心腎,用黃連阿膠湯合交泰丸加減;
8.心陰虧損型宜滋心陰養心神,用天王補心丹加減。
張氏的八型在失眠的分型治療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只是選方用藥略有差異。譬如王氏將300例不寐患者分成肝鬱化火型、痰熱內擾型、陰虛火旺型、心脾兩虛型四型,分別選用丹梔逍遙散合酸棗仁湯、黃連黃芩溫膽湯,黃連阿膠湯合酸棗仁湯、歸脾湯。中醫治病選方用藥具有傳統和經驗相結合的特點,但是確立了證型後,處方用藥要周詳推敲,力求對症下藥,事半功倍。
談氏治療肝炎患者失眠40例,按症狀和病機分成為肝膽濕熱型,以龍膽瀉肝湯合入半夏、夏枯草;
1.陰虛火旺型,以當歸六黃湯合半夏,夏枯草;
2.肝氣鬱結型,用柴胡疏肝散合入半夏、夏枯草;
3.心脾兩虛型以歸脾湯合入半夏、夏枯草;
4.瘀血內停型,用血府逐瘀湯加半夏、夏枯草。
許氏認為對肝病而致失眠者治療要遵循"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的原則,使氣血調和,陰陽平衡。此外在臨床上遇頑固性失眠,用常法治療不效時,多從疏肝、清肝、斂肝、養肝等方面進行論治。由此也佐證了失眠"從肝論治"可行性。程氏認為從肝論治不寐可歸納為六法:1.疏肝清熱法;2.瀉肝清火法;3.清肝化痰法;4.滋補肝陰法;5.補養肝血法;6.溫補肝膽法。
交通心腎是傳統治療不寐的一個大法,在臨床治療中普遍應用。蔡氏則更為詳盡地、深入地分為四種方法1.溫腎水以降心火,用右歸飲合交泰丸加減;
2.滋腎陰以潛心陽,用左歸飲合朱砂安神丸加減;
3.運脾以交通上下,用妙香散;
4.和胃以協調陰陽,用溫膽湯合坎離丸加減。可資醫者參考。
(2)單方單藥治療
根據失眠的主要病機,以單方為主,酌情加減,也是治療失眠的一個重要方式。單方選用有古方今用,也有自擬驗方。
2.1 古方今用
魏氏等用半夏秫米湯加重半夏治療重症失眠30例,採用清半夏40克,秫米50克,同時結合臨床隨證加味,療效顯著。姚氏用甘麥大棗湯加味治療失眠,體會本方對心陰不足,心神不安的不寐療效顯著。張氏等用柴胡龍骨牡蠣湯為基礎方治療230例不寐,治癒210例,好轉20例。張氏用溫膽湯治療270例失眠,總有效率達93.46%。周氏用明代名醫龔廷賢處方"高枕無憂散"治療12例有效。"高枕無憂散"以溫膽湯為基礎,加麥冬、棗仁、黨參、石膏、甘草組成。張氏等用血府逐瘀湯治療兼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更年期症候群,以及情緒波動引發者,受精神刺激發病者,驚嚇發病者共35例,療效顯著。
2.2 自擬驗方、單方
章氏用自擬"化濕通衛湯"治療頑固性不寐,方藥組成:威靈仙、香薷、木賊草、法半夏、羌活、獨活、薏苡仁。章氏認為濕邪最易阻塞衛氣通道,使衛氣入夜之後不能順利"由陽入陰",導致失眠。濕阻衛氣不寐的辨證要點:一、雖長期失眠,食納不旺,但形體不瘦,略呈肥胖。二、表現為不應睡時很想睡,真去睡時睡不著。三、多伴有肌肉酸楚。章氏的觀點,有其獨到之處,值得參考。全氏認為失眠多因思慮勞倦傷及心脾而致,自擬狶仙大棗湯:狶薟草、仙鶴草、大棗。狶薟草滋陰養血,寧心安神,仙鶴草、大棗補血生津、益氣五臟,
故失眠自能治癒。全氏這一選方用藥比較新穎,而且簡單,便於臨床使用。李氏等用自擬"健脾化痰安神湯"治療兒童不寐,該方能重健脾胃功能,培土化痰之源,佐以化痰、鎮靜之品。方用太子參、白朮、茯苓、半夏、陳皮、枳實、竹茹、遠志、合歡皮、酸棗仁、甘草。該方對兒童使用是比較安全,且便於兒童接受。
王氏以花生葉為主製成安神合劑治療失眠,並進行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臨床有效率在96%以上,實驗表明能使小白鼠自主活動次數減少,有鎮靜安眠作用於,急性毒性試驗安全無毒性。研究單味的中醫安神製劑,是一種新的探索的嘗試,由於是純中藥製劑,便於服用,也便於實驗分析和研究,因此可能前景良好。
以上總結了中醫中藥近年來一些治療失眠的方法和處方用藥,只是粗略概述,失眠作為一個病證作中醫中藥臨床資料回顧性的概述,尚無前人可鑒,只是零星報導。筆者以此拋磚引玉,以冀同行共同對這一病證有個系統的、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失眠的治療至今尚缺乏一個療效的客觀標準,病人的自訴難以科學地統計和分析以及反映治療效果,這些都是有待於今後研究探討的問題。
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