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位於嘉南平原南端,東接台南縣仁德鄉、永康市,北界曾文溪,南隔二仁溪與高雄縣茄定,湖內兩鄉鄰界,西鄰台灣海峽與澎湖縣遙遙相對,海岸線長22公里,距離台灣海峽南部漁場及澎湖漁場近,發展海洋漁業條件十分優越。
早在明朝以前,大陸泉、漳地區漁民即常在本區附近海域捕魚,荷蘭人占領台灣時期,重徵漁稅,來台灣附近捕魚之漁船,先至大員 (平安)領取執照,捕完魚以後再至大員繳納什一之稅,才返回大陸原居地,可知荷蘭人時期安平已經是漁船出人的特定港口。
鄭成功登陸鹿耳門,驅荷復台,台江(平安)即為台灣對大陸通商來往的主要港口,鄭氏設郡縣獎勵生產,沿海居民即建筏捕魚,漁業逐漸發展。
本省虱目魚養殖,安平地區開發最早,可能在鄭成功入台之前即有事實存在。「國姓魚產於鹿耳門」,當時的養殖方式應十分原始粗放。清雍正期間台灣縣喜樹仟小塭與鹽埕小塭(今本市南區喜樹及鹽埕漁村)均徵水餉稅。光緒十四年完成「土地清丈」,本市魚塭分上、中、下則分別徵銀四錢、二銀、一錢,顯示養殖魚塭規模已與一般農地同等重要。日據時期台灣虱目魚養殖約7,000~8,000 公頃,均在嘉義以南,台南市為主要生產區之一。
南市區漁會轄內,現有200噸以下漁船49艘,20~100噸漁、船26艘,100噸以上漁船5艘,動力漁簍1,179隻、動力舢舨23艘,八十四年魚產量4,014公噸,價值4億2仟萬元,以拖網、巾著網、流剌網友延繩約為主,捕撈底棲魚類、蝦、鰆、烏魚、鯛類、烏賊‥‥等。養殖面積5,600公頃,其申鹹水魚塭3,604公頃,淡水魚塭973公頃,淺海養殖 1,023公頃,以養殖虱目魚、草蝦、吳郭魚、鰱草魚、牡蠣等為主,年產量 20,141公噸,價值14.7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