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水鍇(漁業署遠洋漁業組科長)
國際上在管理漁業資源時,有一項很重要的科學工作,就是先評估此一魚類資源的現存狀況,也就是瞭解它的資源量。而要作這樣的評估需要很多種資訊,包括與漁捕作業有關的「漁獲統計資料」,以及與此一魚種資源本身有關的一些「生物參數」(如成長速率)。其中有四種統計資料是最基本的,蒐集並提供這四種統計資料也是區域性國際漁業管理組織(例如大西洋的國際鮪類保育委員會,ICCAT),要求一個所謂「負責任」的漁業國必須要盡的基本義務。
▲圖一 依據我國鮪釣船提供的作業資料所繪出1995-2003年印度洋主要四魚種的釣獲位置、魚種組成以及產量。
此四種資料中,前兩種統計資料是「作業漁船數」以及各魚種的「總產量」,說明整體上有多少艘船去捕撈,以及各魚種被捕了多少數量。這兩種資料在ICCAT稱為各會員國的「第一項作業」(類似「家庭作業」)(Task I)。第三種是「漁船作業資料」,指漁船作業時應填報的作業日誌資料,由這種資料可以瞭解各魚種漁獲量的分布、魚種組成(圖一為漁獲組成分布的一個例子,說明在何處可以捕到何種魚,以及漁獲數量等)、以及漁獲率(單位努力漁獲量,CPUE)等等資訊。這些資料累積數年後,就可以利用其時序列的變化趨勢,運用一些數學或統計模式來研究漁業資源的變動,以及各魚種資源的現況。
第四種必要資料是「漁獲體長資料」,就是被捕獲的魚的體型資料。最近這一世紀,在資源研究上這種資料越來越重要,應用上也越來越多。因此國際組織也將之列為會員國應盡的義務之一,ICCAT則把體長資料和上述第三種的漁船作業資料,合稱為會員國的「第二項作業」(Task II)。上述前三種統計資料的用途,漁民及一般大眾可能比較容易理解,但第四種資料-體長資料的用途,一般人就不太清楚。以下概要介紹體長資料的用途、蒐集方式、以及以照相方式來取得體長的概念,供各界參考。
▲圖二 鮪魚(上)、旗魚(下)體長量測準則。
▲圖三 東港採樣員正在量測鮪魚體長。(高遠文化提供)
▲圖四 依據體長資料製作之體長頻度圖,橫軸為體長、縱軸為各體長的尾數(頻度)或百分比。
一、體長資料的用途
魚體體長資料是漁民或研究者透過量測魚體從頭到尾的長度而得(圖二),對一般鮪魚類大部分是指從上吻端到尾叉的長度,而對旗魚類大部分是指從下顎到尾叉的長度(圖三)。同一水體、同一世代的魚往往在相同或相近的環境條件下生活,大部分個體的生長速率會相似,或簡單地說,同時出生並生活在相同水域的魚,牠們的生長速率會相近,體型也都會在相近的範圍內。所以,不同世代的魚就會有明顯不同的體長範圍。
於是,科學家就可以透過隨機量測大批同種魚漁獲物的體長資料,點劃出以體長為橫軸、各體長組級的尾數(或百分比)為縱軸的體長頻度分布圖(如圖四),再利用圖上的「峰」來研究魚的年齡與成長:通常一個峰代表一個年齡魚,利用不同年代的「峰」向前移動的情形,可大略估算出其成長速率。雖然魚的年齡可以從它的耳石、鱗片或其他硬組織的輪紋(年輪)測出,但這些樣本取來不易,樣本少又分析所要花費的「工」很大,因此在許多情況,科學家就利用比較容易取得的體長資料來取代。
體長資料在漁業資源現況的評估上,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用途是用來瞭解漁獲物的年齡組成。一種漁業資源中包括有各齡魚,不同漁具也會捕撈不同年齡的魚,而不同年齡魚的成長速率又不同,成熟年齡魚(可生產下一代者)與未成熟年齡魚的生態意義也不同,因此在討論漁業對資源的影響時,就必須注意到資源內部的年齡結構變化,而不能只看總漁獲量的變動。所以,現在國際上用來評估資源狀況的數理模式,都逐漸以利用體長資料轉換的所謂的「年齡結構化」模式為主流。
另外,當一個漁業資源被過度捕撈或傷害(所謂「過漁」)時,其中一個表象,就是在漁業沒有明顯改變下,漁獲物的體型出現變小、或低齡化的現象,而這也需要有漁獲物的體長資料才能看出。因此,體長資料無論對資源研究或漁業管理都相當重要。
一般成長比較慢、壽命比較長的魚類(通常為溫帶或寒帶海區魚類),各齡魚的體長頻度的「峰」相差比較遠,也比較清楚,比較容易研究;而生長比較快、壽命比較短的魚類(通常為熱帶海區魚類),各齡魚體長頻度的峰常混在一起,不容易分離,在研究上就比較困難。除了這一項天然狀況造成的困擾外,科學家最關切的是,體長資料的採樣是不是符合隨機的原則,例如,在要量魚體長時,若特地挑大型魚或小型魚來量,就有人為挑選的因素,因不是隨機的,反而會造成研究結果的偏差,這是要盡力避免的。
圖五 港口採樣情形(左圖為漁獲物從船艙起出情形,右圖為採樣員量魚情形)。( 左圖︰漁業署提供)

圖六 在船上拍攝之漁獲魚體以及長度參考板,左圖為大目鮪,右圖為長鰭鮪。
二、體長資料取得方式
體長資料最主要的來源是由業者在船上量測提供。針對遠洋鮪釣漁業,目前政府要求業者每天要量測並提供當日釣獲的前30尾魚體長。但畢竟對漁民來說,體長資料重要性不如漁獲量資料,而且漁民常覺得在船上量魚會影響作業,因此漁民可以提供捕獲尾數或重量資料,但對提供體長資料就常有怨言,所提供的資料品質有時也會受到質疑。所以科學家或管理者有時就必須考慮以其他方式來補足。
首先是由科學家自己量魚。若是漁獲物有運回國內港口卸售,科學家可以親自或派員到港邊量測(圖五),但可惜的是,很難取得所量測那批漁獲的捕撈時間及地點。而若是漁獲物都在國外卸售,則科學家連到港邊量魚的機會都很小。近幾年我國也開始派員到國外卸售港口,透過港口採樣計畫直接量魚。這種方式對遠洋漁業體長資料的蒐集貢獻很多,但也同樣很難取得捕撈時間及地點資料,而且也只能量測到有進港卸售的魚種,其中以長鰭鮪較多,針對其他在海上轉載的魚種(如大目鮪),仍是很困難。
為要蒐集正確的體長資料,並記錄捕撈時間和地點,科學家曾委託部分漁船在海上作業時,特別協助量測魚體長並即時記錄時間、地點資料。但曾發現有些資料是船方在岸上才憑印象填寫的, 而失去了它的真實性。另也曾有科學家委請船長將捕獲的魚放在塑膠片,以戳洞方式紀錄,但一方面這只適用於小體型魚,另一方面也同樣曾發生在岸上才憑印象戳洞的情事,影響資料的正確性,因此現在已很少用。
蒐集完整體長資料的最好作法,是透過觀察員在海上量測。這是國際上公認最好的體長資料來源。但可惜的是,觀察員成本相當高,就我國遠洋鮪釣漁船的科學觀察員計畫實施經驗,聘雇一位觀察員到海上執勤的一年經費高達100萬元臺幣,因此不是所有國家都有能力推動,有能力的國家,觀察員的人數(或涵蓋率)也很有限,所採得的體長資料數量也有限。
三、以照相取體長資料的構想
考量蒐集準確體長資料的重要性,作者於1997年提出委託船長(樣本船)在海上拍攝魚體,再從照片估計體長的構想,希望能用較低成本,蒐集到符合資源研究需求的資料。這個構想後來透過當時農委會漁業處補助中華民國對外漁業發展協會的計畫來嘗試推動,受委託的船長在拍攝魚體時,在釣獲魚體旁放一塊壓克力材質的長度參考板(圖六),內含4 x 2個有4種顏色(藍、黃、黑、白)的正方格,每個方格邊長為12.5公分,故長度參考板的長寬分別為50公分x 25公分。

▲最節省成本的資料取得方式,需仰賴漁民照實在船上量測體長並填報。(高遠文化提供)
這種作法的好處是:
(1) 若可以解決從照片量取體長的技術問題,則可以實際上「看」到船上魚體的大小,而非僅是單純由船方提供體長「數據」,以避免該數據來自「印象」。(2) 若照片的拍攝是隨機的,也可以從各魚種照片數量累計,估計漁獲組成;(3) 照片上有日期,可以知道拍攝日期,也就是「採樣日期」。
然而這種方式也有一些缺點:
(1) 缺乏採樣地點資料,必須由船長附帶提供。不過由於現今全部大型鮪釣船都已安裝漁船監控系統(VMS),因此就可從拍攝日期對照取得漁獲地點,節省船方的紀錄工作;(2) 需要提供船方相機及大量底片,成本比單純委託船長填報方式高。然而考量這種方法所能提供的資料準確度,而且現今科技進步,使得數位相機及記憶體價格降低,記憶體容量也大,因此整體成本仍比港口採樣或觀察員計畫低很多。當年的委託計畫,是以一般傻瓜相機拍攝(共回收約2,500張具日期及經緯度的照片),另於2004年開始透過遠洋科學觀察員計畫再次試驗,以數位相機拍攝,除有日期及經緯度之外,並同時實際量測體長,以便研發量測照片中魚體體長的技術軟體。
透過漁業署計畫委託,臺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研究所林達德教授及屏東科技大學生物系統工程系謝清祿副教授,利用這些照片已開發出一套量測體長的電腦軟體,並發展出拍攝魚體的標準程序。按這標準程序拍攝的照片,只要在電腦軟體中點選幾次,就可得到誤差5∼10%以下(視照片清晰度)的魚體體長。這套軟體仍在改善中,以提高精確度及應用性。
四、尾語
體長資料是資源研究及漁業管理所需的重要資料,也是國際組織要求負責任漁捕國應盡的義務之一。最好、且最節省成本的資料取得方式,是由漁民照實在船上量測體長並填報。不過在保育觀念尚未普及、且漁民作業程序尚難改善情況下,這個目標仍難普遍達到,因此就需靠一些替代方式來取得。
有些國家正發展所謂的「電子觀察員」,例如美國及日本,但其目的大都在監控混獲物種(如海鳥)或一般魚類的釣獲數量上,仍無法量得體長資料,因此這些國家大都是以港口採樣計畫和觀察員計畫等,來作為體長採樣的替代方式,日本則透過學生出海實習時來蒐集。
我國目前也利用港口採樣及觀察員計畫來蒐集,但這兩項計畫成本較高,故目前正在發展以照相方式量取體長,未來希望能應用在樣本船上,以提高我國遠洋鮪漁業體長資料的質與量,並盡我鮪漁業大國的義務。(漁業推廣第2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