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漁業信息

線上展覽

產品資料庫 市場行情 漁業智庫 漁業名錄 入口網站 討論園地 加入會員
 
 
 您好  客戶服務 關於本站 漁業聯網 專屬網頁 文章搜尋
 

漁業智庫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漁業智庫 > 專家論壇

海洋水產生物之利用與保育


資料來源:漁業署  所屬地區:台灣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授
李國添

一、海洋水產生物及其生態環境相關物種

  海洋水產生物及其生態環境相關物種,包含甲殼類(1,000萬公噸/年)、頭足類(400萬公噸/年)、魚類(7,100萬公噸/年)及軟體動物(1,900萬公噸/年),及一些由陸生種類演化而適應於海上生活的爬行動物、哺乳類及海鳥等。

※甲殼類、蝦、蟹、龍蝦等雖然已人工繁養殖成功,但野生蝦之利用如電氣捕蝦及蝦拖網等,因混獲海龜及其他水產生物而成為生態環境保育之議題;大洋微游泳性之南極蝦,向來為鬚鯨、海象、企鵝、海鳥及其他魚類之餌料生物,估計每年被攝食2.5-3千萬公噸之多,其後人類為了家畜、家禽及觀賞或養殖魚的飼料,亦開始捕撈南極蝦;日本在北太平洋東北部每年也漁獲6萬公噸左右之太平洋磷蝦,隨著環境保育意識之高漲,改以餌料生物南極蝦、太平洋磷蝦為替代漁獲之行為,已引起很大之爭議。

※被利用中之頭足類有魷魚、鎖管、烏賊及章魚,其中以開眼型的魷類為主,佔頭足類漁獲量之70%左右,每年估計有400萬公噸之漁獲量,1989年以後,日、韓、台共有800艘魷魚流網船在北太平洋作業,每頂網具之寬8-10m,長50km,網目90-120mm,年魷魚漁獲量達30萬公噸,另有200艘流網船則在南太平洋及印度洋作業,北太平洋流網船因同時混獲鮭魚,海鳥(75-100萬隻/年)及海洋哺乳類(2-4萬隻/年),南太平洋流刺網亦被指責每年意外捕獲6萬公噸之長鰭鮪,而成為當時保育之重要國際議題,更導致1993年聯合國大會宣布終止流刺網漁業。

※海洋爬行動物則包括分部於印度洋及太平洋熱帶、亞熱帶海域之海蛇,其天敵很少,本無保育問題,但隨著珊瑚礁棲地之破壞,生物多樣性維持之保育呼聲已成為國際環保議題之一。海鬣蜥蜴是退居海洋且以海藻為食之物種,但也因油輪洩油及聖嬰現象導致海藻大量死亡,而瀕臨絕種。海龜共有八種,出現在熱帶到溫帶海域,棲息在淺水域之海龜有些以海帶為食,但遠洋洄游性海龜則以水母、魚類為食,也成為流刺網、拖網、延繩釣之混獲,加上所有種類的海龜,在產卵季節均會遷移至特定沙岸產卵,但產卵場隨著工商業之發展正逐漸消失中,目前幾乎所有的海龜均受到威脅而處於瀕危狀態,國際自然保育協會(IUCN)已將革龜、肯氏龜、玳瑁列入嚴中瀕危物種中,而綠蠵龜、赤蠵龜及欖蠵龜也已名列瀕危物種。

※海洋哺乳類包括鯨目之鬚鯨、齒鯨、海豚等,及鰭足目之海豹、海獅及海象,以及海牛目之海牛與儒艮。商業捕鯨在公元800年前已開始,其後有捕鯨技術之精進及鯨魚生產力低、發育慢,許多族群量受到嚴重之威脅,也引發IWC於1986年全面禁止捕鯨,1994年劃定28億平方米之世界最大鯨魚保育區,宣稱可提供90%鯨類之避難所,但已歷經十多個年頭,瀕危鯨類仍然沒有回復之跡象,另外漁具混獲小型海豚,棲地破壞及污染,也使白鯨、海豚、江豚等資源倍受威脅。至於鰭足目過去曾為了毛皮、油脂及象牙而過度捕獲海豹、海獅及海象,但全面禁捕後,卻因其大量咬食溯河之鮭魚及搶食經濟魚種而倍受漁民指責,造成海洋生物利用派與環境保護派之嚴重對立。海牛與儒艮則是唯一吃草的水生哺乳類,因此住於沿岸有大型海草之水域,動作緩慢且性情溫和,其肉類、油脂與皮革均有用途,故早就是嚴重瀕危物種了。

※海鳥分布雖然遍及全世界海域,但較大系群則位於生產力高,餌料生物豐富之海域,如南極、南美西海岸之湧升流區等。種類近300種,過去人類曾為了食用肉、羽毛及油脂而捕殺福克蘭島之巨型海鴨,並致其滅絕,現在信天翁、海燕、塘鵝等則為流刺網與延繩釣漁業混獲而告急。成群之候鳥亦因沿岸棲地污染或消失而找不到適合生活與繁殖之場所。另外海鳥因誤食受油污染、殺蟲劑污染及化學性之有機氯、PCB、重金屬等食物而蓄積體內,使蛋殼變薄,並使孵化率減低等,均成為注目之焦點議題。

※海洋魚類包括無頜綱之盲鰻、八目鰻,軟體魚綱之鯊魚、魟、鰩等,及硬骨魚綱之底棲、漂泳魚種,如鱈、鰮魚、鰊魚、鮪魚等則是利用中之重要多獲性經濟魚種,一些魚種已納入區域或世界漁業組織下管理,但大多數魚種因涉及家計型漁家生活問題,處於過漁狀態,另外鯊魚之混獲或割鰭利用,深海拖網等均是衝擊生態保育之國際議題。

二、海洋生物為什麼要被利用?

  近年,下水道排放含氮、磷等人類生活廢水不斷增加,海洋生態系在正常功能之狀態下,水產生物可將一些有機物分解,也可將無機營養鹽再資源化,並達到淨化水質之效果。

  漁業如果只間捕這些再生產量之水產生物的話,可以促進氮、磷等無機營養鹽類之再資源化,魚類相一較於人類及老樹,其生命週期短,繁殖再生能力強,是促進物質循環之最佳生物。如果海域沒有漁業對海洋生物進行間捕,則如老人社會,或老樹般,生產力、活動力均減弱,會使海水中由陸地排出之無機營養鹽類增加,植物性浮游生物繁衍滋長而成為有機物,多量有機物蓄積在海底甚至水體中成黑泥,其分解消耗氧氣,成為缺氧或無氧化之水域,不只對海洋生態系影響很大,海域之親水性將隨之而消失,所以漁業之功能是縮短魚類世代交替之期程,除提高魚類之再生能力外,也間接促進了再資源化之循環機能,另外人類也可藉漁業活動監測生態環境與改善生態環境。

三、漁業為何被指責為破壞生態環境之產業

(一)漁獲能力過剩,導致過漁;
(二)棲地破壞;
(三)炸、毒及幽靈漁具等不當漁法;
(四)混獲與拋棄;
(五)導致海洋生態失衡。

四、環境保育團體之主張

  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域污染)、資源減少,物種滅絕、生態失衡,特別是可再生的生物資源之生產效率低降等現象不斷的在人類眼前顯現,因此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各種保育團體也應運而生,以野生生物(wildlife)保護運動而言,由於各國歷史文化背景之差異,及對自然及野生生物距離遠近與利害關係之有無,而分為三種不同主張之團體:
※國際動物福利基金會IFAW(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Greenpeace等主張無條件尊重生命,如人類般有人權,提倡動物有生存權(Animal right),意即只要不捕殺野生生物,自然可達保育之目的;此一類型團體將利用野生生物視為捕殺野生生物,是罪惡,而保護是正義,訴求簡單,深獲一般大眾及媒體之支持,擁有龐大之社會資源,並善用輿論、政經、貿易等手段遂行保育之訴求。

※如國際自然及天然資源保護協會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等NGO組織,主張經由野生生物永續利用(Sustainable untilization)以達到野生生物及其生息環境之保護,這一團體因為對野生生物利用與保育有何關連,在科學上、知識上不易說清楚、講明白,所以一般大眾及媒體不太容易接受,其活動資金亦難以受到資助。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World Wildlife Fund)等,一面以促進自資源之永續利用為目的,一面對特定動物如鯨魚等,又迎合動物生存權之主張,即選擇性的保育明星動物。但不管人類做了多少環境規制與生物保護工作,人類消費量不減少的話,其效果顯然不大。

五、海洋生物利用派與保護派多年對立之結果

保護派漁業資源利用派
目標生物多樣性之維持野生生物持續利用
保護對象瀕危物種、明星種標的魚種
結果生態系崩潰生態系崩潰

※兩者緊張關係需維持,但兩者認知之鴻溝需彌平。
※生物多樣性保存之意識。
※海洋生物資源持續有效利用之情懷。

六、海洋漁業與保育能否共存?

  漁業價值必須依存在水域系統(aquatic system)的生物多樣性。對於資源及生物多樣性之價值有較為良好的評估時將在保護措施上產生附加價值。保育的利益應尋求對於海洋系統中漁業的價值進行最佳的估計,因為加諸於海洋系統的總價值與系統中漁業的價值是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的。因此,漁業與海洋保育不只是可以共存,並且可以從中獲取更多利益。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台灣漁產品行銷網版權所有‧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