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皮是病是養殖牛蛙的常見病,流行較廣,發病後死亡率較高,給牛蛙養殖帶來較大的為害。
【病原】為奇異變形桿菌(Proteus mirabilis)和克氏耶爾林氏菌(Yersiais kristensenii)。
【症狀】發病初期,牛蛙頭部或背部皮膚出現乾燥的白花紋。之後,表皮局部開始腐爛、脫落,露出肌肉,頭部則露出頭蓋骨,四肢上也可出現腐皮病症。嚴重時,背部皮膚腐爛面積佔蛙體背部的一半,並出現肌肉腐爛情況。剖腹觀察,胃系膜有絲狀充血,腸壁薄而透明,肝、腎、脾腫大。病蛙通常食欲不振,喜離水上岸。本病常與紅腿病併發。
【流行情況】本病在各不同規格的牛蛙上均可發生,而以幼蛙的發病率較高。流行季節為5~11月,6~9月為流行高峰季節,水溫為25~32℃。外傷、營養不良和水質惡化是此病的誘因。
【防治方法】堅持綜合預防,盡力避免蛙體受傷,餌料中添加複合維生素,隨時注意改良水質。
發病蛙池可用強氯精、優氯淨等含氯消毒劑全池遍灑。病蛙可用呋喃唑酮(2毫克/升)、氯霉素等抗菌藥浸泡1小時以上。
| |
病蛙頭部、前肢皮膚腐
爛,露出頭骨或肌肉。 | 病蛙剖腹後,下見肝脾
腫大,胃輕度充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