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宗賢(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系)
農業在臺灣還有希望嗎?如何才能成為有希望的農業?
農業是臺灣的希望嗎?農業應如何發展,才是臺灣的希望?
摘要:
根據農業統計年報,農林漁牧的生產總值雖由民國41年的70億元,增至90年的3520億元,但農業占國內生產毛額由民國41年的35.9%降至90年的2.0%。看來,農業已無足輕重了,但真的如此嗎?
實際上,農業不只包含農林漁牧等初級產物的生產,還包括:1.護好山(土)水,為人類與其他生物提供安全的棲息場所、清新空氣與優良水源,2.營好環境,為國民營造健康、優雅與舒適的生活環境。
縱使基於初級產物觀點,農業仍是臺灣命運之所繫,即糧食生產為國家安全之保障,雖或稱目前世界糧食充裕,只是分配不均罷了;以臺灣之富庶,自可購糧補充,但誰能保證世界糧食的生產必能滿足持續增加的人口?又有誰能確保外國永遠為我們生產糧食?
糧食安全為國家長治久安之基。中國歷代動亂多與糧食匱乏有關,縱使近如中共政權,亦採用「以農村包圍城市」策略;日據時代,推動「農業臺灣,工業日本」政策,國民政府也採用「擠壓式成長」策略,推動臺灣農業,並以其盈餘扶持其他產業的發展。或稱臺灣目前農業人口與產值比例均大不如前,影響力降低,但以臺灣之海島型與淺盤型經濟,無法承受食物匱乏危機。縱使目前臺灣稻米生產過剩,但為了確保糧食安全,應繼續稻米產業的創新研發,提升競爭力,並鼓勵保留高生產力水田。(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