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漁業信息

線上展覽

產品資料庫 市場行情 漁業智庫 漁業名錄 入口網站 討論園地 加入會員
 
 
 您好  客戶服務 關於本站 漁業聯網 專屬網頁 文章搜尋
 

漁業智庫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漁業智庫 > 魚病防治 > 海水魚蝦疾病防治

黑鰓和爛鰓病


資料來源:本站編輯部  所屬地區:台灣

【病狀】病蝦頭胸甲鰓區呈黑色,揭開頭胸甲肉眼可見鰓絲呈灰色或黑色,質地脆、腫脹,從尖端向基部壞死、潰爛,有的發生皺縮和脫落。鏡檢潰爛組織有大量桿狀細菌,嚴重患者血淋巴內也有大量活動的細菌。

【病原】病原為弧菌(Vibrio)和假單胞菌(Pseudomonas)。

【臨診】病蝦浮游於水面,遊動緩慢,反應遲鈍,對鰓區變黑的蝦可作出初診。進一步診斷應區別由固著類纖毛蟲和鐮刀菌等引起的黑鰓。方法,從黑鰓處用鑷子取少許組織製成水封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後者很容易看到固著類纖毛蟲或鐮刀菌的菌絲和分生孢子。如為運動活潑短桿菌,可診斷為黑鰓和爛鰓病。

【流行情況】本病見於中國對蝦、長毛對蝦等養殖蝦類。發病季節為7~9月的高溫期,通常在養殖環境較好時發病率很低,在池底或水質污染濁時,可達30%以上。中國沿海養蝦地區均曾發現。

【防治方法】同紅肢病。

示健康蝦(上)與病蝦(下)的鰓區比較。示鰓區變黑和附肢斷掉處變黑。
示鰓絲潰爛和黑鰓。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台灣漁產品行銷網版權所有‧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