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漁業信息

線上展覽

產品資料庫 市場行情 漁業智庫 漁業名錄 入口網站 討論園地 加入會員
 
 
 您好  客戶服務 關於本站 漁業聯網 專屬網頁 文章搜尋
 

漁業智庫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漁業智庫 > 魚病防治 > 海水魚蝦疾病防治


漁業智庫

 

1.弧菌病(2004/07/14)
弧菌病有的稱為細菌性潰瘍病,其病狀隨著患病魚的種類不同而有所不同。
2.痙攣病(2003/01/13)
痙攣病也叫肌肉痙攣綜合徵或抽筋蝦。發病蝦體開始時肌肉痙攣併向腹部彎曲,嚴重時尾部緊貼在頭胸部的腹面,身體僵硬,失去游泳能力,側臥於池邊水底,有的伴有腹部肌肉變白,不透明,這種病蝦一般不能恢復而常死亡。
3.肌肉壞死病(2003/01/06)
肌肉壞死病又稱自發性肌肉壞死。對蝦腹部肌肉尤其是腹部第四至第六節肌肉變成白濁色,不透明,嚴重患者壞死區域迅速擴大到整個腹部。
4.白黑斑病(2002/12/30)
對蝦腹部每一節兩側甲殼的側葉上對稱地出現一個白色斑塊。斑塊的形狀大致呈橢圓形,但不規則;其大小與蝦體大小有關。
5.幼體畸形病(2002/12/23)
幼體游動異常或不活潑,或下沉水底;附肢變形,剛毛、尾棘彎曲,有的萎縮或殘缺不全,所以有人稱之為“棘毛萎縮病”。在蚤狀幼體期、有的腹部也彎曲變形。
6.楔形藻病(2002/12/16)
蝦卵和各期幼體的體表(以頭胸部、尾部最為常見),肉眼可觀察到其表面有金黃色絨毛狀物,失去透明性;幼體游動緩慢,攝食困難,變態發育遲緩甚至停止,最後衰弱而死亡。
7.固著類纖毛蟲和吸管蟲病(2002/12/09)
固著類纖毛蟲和吸管蟲為一類附著性生物,常附著在對蝦的體表、鰓和附肢,也可在蝦卵和幼體上附著,與其營共棲生活。在附著數量少時,沒有什麼明顯症狀和病變,也沒有什麼危害;附著數量多時,蝦體表面常可看到一層灰黑色、淡綠色、鐵銹色等(隨不同種類)絨毛狀物,或頭胸甲鰓區變黑,稱為“黑鰓”。
8.擬阿腦蟲病(2002/12/02)
病蝦外觀無特有症狀,但額劍、第二觸角及鱗片的前緣、尾扇的後緣和其他附肢常有不同程度的創傷,有的則具有褐斑。
9.微孢子蟲病(2002/11/25)
微孢子蟲病是一種慢性型疾病,通常病蝦逐漸衰弱‧最後死亡。
10.幼體真菌病(2002/11/18)
該菌可寄生於蝦卵及其幼體。被感染者眼觀察透明度下降,發育停止,幼體活力減弱,不攝食,不變態,常下沉於水底。


1 / 4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台灣漁產品行銷網版權所有‧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