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信息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漁業信息 > 台灣漁業新聞
鯔魚小百科

資料來源:UDN 聯合新聞網 所屬地區:台灣

 | 
【2005/01/09 民生報】【記者張銘隆/特稿】
烏魚每年冬至前後洄游到台灣海峽繁殖放卵,公烏魚的精巢稱為「烏魚膘」也是有名的海鮮。圖片來源:民生報
烏魚每年冬至前後洄游到台灣海峽繁殖放卵,母烏尚未排出體外的卵巢,便是漬製「烏魚子」的材料。公烏魚的精巢稱為「烏魚膘」也是有名的海鮮。 |
在台灣漁業界常被稱為「信魚」、「烏金」的「烏魚」,屬於鯔科,其實本科魚類在台灣紀錄共有5屬、13種,除了產製烏魚子的「鯔(又稱正鯔)」可以長到二台尺長度之外,其餘多是只能長成到30公分左右體長的小品種。
正鯔在台灣已能夠「完全養殖(即採卵、孵化到育成種魚,可人工控制)」,所以近年市面上供應的烏魚子也有很多為養殖產品。大鱗鮻、粗鱗鮻、長鰭凡鯔等較小品種的「鯔魚」,常被稱為「烏仔魚」或「豆仔魚」,是近岸河口、紅樹林甚至珊瑚礁區的常見釣遊對象魚。
釣獵取用烏魚子的正鯔,對業餘釣友來說並非全無機會,有時會有三、五尾的小群游散到近岸蚵架或礁岩區,但是產卵期的正鯔眼臉會有脂廉形成,並且索餌竟願不強,倒是西南部的魚槍獵手,在正鯔汛期常會在蚵架區守候,往往也能獵到合乎經濟效益的數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