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漁業信息

線上展覽

產品資料庫 市場行情 漁業智庫 漁業名錄 入口網站 討論園地 加入會員
 
 
 您好  客戶服務 關於本站 漁業聯網 專屬網頁 文章搜尋
 

漁業信息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漁業信息 > 大陸漁業新聞

上一則 | 下一則
中國一項河蟹養殖技術取得國際領先水平


資料來源:兩岸農業商務網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湖泊河蟹持續產量最大化放養技術"在武漢通過由湖北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組鑒定,專家認為該成果在河蟹增殖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介紹,河蟹的湖泊養殖已逐步發展成為中國的一項支柱水產業。但是由於過度放養導致資源枯竭、水質惡化,湖泊河蟹養殖業的經濟效益普遍滑坡。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湖泊河蟹最適放養量技術從而實現最大持續產量。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自2001年以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專案組應用漁業生態學和預測湖沼學原理和方法,開展河蟹養殖容量的系統研究。首先系統分析河蟹放養的生態學效應,確定沈水植物生物量為河蟹產量的限制因數,進而在建立沈水植物模型的基礎上確定放養時期水透明度和水深的比值為驅動變數,建立了最大產量模型並實際驗證,最後根據最大持續產量理論建立最適放量模型。先後在湖北省保安湖、梁子湖、牛山湖和魯湖實驗,推廣面積約100萬畝,產量為13100噸,產值達到4.5億元。同時,河蟹品質得到保障,相繼獲得國家無公害和綠色產品證書。

  專家認為,這一成果研製的放養模型簡單實用,而過去關於河蟹養殖容量僅有水族箱的研究,難以推廣到大水面。與國內外關於養殖容量的模型法研究相比,本成果有兩個創新點:一是模型所用驅動變數簡單易測,生產者容易掌握,而其他模型的驅動變數為生物參數或化學參數,較難測定;二是模型採用放養時期的參數為驅動變數,可及時準確地服務於放養生產,而過去的模型均採用生長期或捕撈期的參數為驅動變數,對估算當年放養量的作用有限。成果推廣後,將使湖泊河蟹養殖的長期經濟效益最大化,穩定增加漁民的收入,並且可以保護資源和水質,產生良好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可以在長江中下游的養殖湖泊廣泛推廣使用。

〈新華網〉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台灣漁產品行銷網版權所有‧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