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窄街道上,藍秀鳳的這家小洋酒店,是附近家庭主婦聚會中心,包餃子則是每天早上的功課。和平島愛鄉協會藍秀鳳:「這我還沒挑過,妳們就要開始做了,剛剛顧講話,忘記撿菜,撿髒東西,筷子快拿來撿一撿。」
挑菜、調餡,一下子我們節目也有些「烹飪時間」的味道。藍秀鳳:「第一個步驟就是這樣,這個就是豆腐乳下去。」
一片翠綠,不是一般餃子裡常用的蔥?,而是一種海藻、腸滸苔,或叫青苔。藍秀鳳:「我聽我們隔壁有個山東阿伯,他們說,以前他們在山東的時候,藻類做水餃,那做水餃,我就自己來做,剛做的時候不好吃,回來我就問我們很多居民,其中有個居民說,他妹妹也是一個老兵教她們的,教她們說,妳水餃就是用甚麼,用豆腐乳。」
藍秀鳳當時剛好在想著,甚麼是和平島在地味道,於是開始做青苔水餃。藍秀鳳:「以前都說,不要吃太多,太冷,胃會怎樣怎樣,甚麼是冷,因為以前比較少油脂,藻類吃下去,沒油脂就洗腸胃,胃就不太好,妳現代人不一樣。」
費心調味道,這麼一大盆,是要做生意的,基隆和平島,由家庭主婦一起做出名堂的生意。藍秀鳳則要去補充餡料,不去市場,而是往海邊走,這裡還等著,另一群和平島主婦。
藍秀鳳:「我們這石蓴就滿海都有,也是看天氣,冬天才有,東北季風來才有。」記者:「其實這樣有點危險喔?」藍秀鳳:「不會危險哪,她會游泳,她只是不想下去沾濕,浪的聲音,妳看體會一下,多好,一些煩惱都沒有了,對不對!」記者:「妳是從小在和平島長大?」藍秀鳳:「不是,我是八斗子女兒,50幾年都跟海在接觸,覺得這個海很可愛。」
大海還是生命的源頭,特別因為基隆外海,有冷暖兩道洋流交會,浪潮帶來的是滿滿的養分,因此海岸上下,都很熱鬧,相形之下,和平島的岸上不管是中船工廠,還是漁港,都太安靜了些,發展歷史可以遠溯到3百年前,荷蘭、西班牙航海時代的和平島,跟台灣其他一些小鄉鎮一樣,也面臨地方產業不振,人口外流的寒冬,更糟的是,說要提振觀光,反倒卻就把這裡特有的海岸地形破壞掉。
還有由海蝕、風蝕、地殼推擠聯合作用,形成的一塊塊像褟褟米的叫千疊敷。藍秀鳳:「全世界都知道,我們和平島上有千疊敷,日本時代,1千張褟褟米在這裡,你用挖土機壓過去,你看還有人工的把它,我今年5月才到鹿兒島,那邊也有個叫千疊敷,名字一樣,你看人家減量的工程,怎樣做,我也很想帶我們,還有這些政府官員,你去看看人家的千疊敷,你包這個7百萬,做這個(工程),你說工人不曉得,把挖土機壓下去,破壞2千多萬年前的千疊敷,破壞掉都碎了,你沒辦法24小時監工,你跟我們說,讓我們來監督嘛,壺穴,你看這麼多,這怎麼形成,難道一天、兩天就能形成!」
這樣的破壞,不只在這1、2年,還好,現在有像藍秀鳳所發起的和平島愛鄉協會等等,地方團體發現不對,出來擋雖然開發的,反對的,有爭執、有尷尬,破壞範圍沒再擴大,而也就像百年來,媽祖庇祐漁民平安,現在在和平島天后宮旁,越來越多媽媽們,為和平島打造春天,就用岸邊豐富的藻類,也就從媽媽們最擅長的「煮食」來著手。
藍秀鳳:「你看我們這些煮了,要給你們,你看,我們以前是說海的女兒,就是說這個海孕育我們長大,等於我們第二個母親,海是包容量很大的,可以藏污納垢,所以我們的度量,每個都很大,海看習慣了甚麼都可以包容,就像我們包餡一樣,包那麼多。」
藍秀鳳:「這黃金翡翠蝦鬆,沒寫上去,然後吃的時候。」記者:「有人來教學來參觀,你們就是這樣子?」藍秀鳳:「對對,我就不現場製作了,我們是一群有創意的媽媽。」
這話還真沒亂講,3年前藍秀鳳開始,利用青苔包水餃,怎麼樣子去腥提鮮,讓大家困擾好一陣子,不過突破了這一關,就像高手打通任督二脈,這些和平島愛鄉協會媽媽,本來討論的藻類產品,不過就三樣,結果1年不到,各種藻類變出來的,蒸的、煮的、炸的、烤的、鹹的、甜的,擺了滿滿一桌,吃得我們應接不暇。
藍秀鳳:「這是我們的椰可涼糕。」記者:「這甚麼做的?」藍秀鳳:「太白粉做的,椰子絲,也是加海藻,就是有加可可粉,還是以海藻為原料,海藻啦,以海藻為主,給更多媽媽,利用我們藻類,做更多的更多種的產業文化,像我們現在就出30幾種吃的,10幾種紀念品。」
再跟著藍秀鳳往海邊走,鋪了一層海藻,溜溜滑滑的岩石,她一雙拖鞋,一樣如履平地,真的是「海的女兒」,而大海也不吝惜給予照顧。
藍秀鳳:「我們產業、漁業沒落,我們還有岸邊的藻類很多,我們請了一個專家,來跟我們講,我們才知道說,台灣省進口的藻類,1年要7億,我們日常生活跟藻類都息息相關,我們第一個起來就要刷牙,牙膏還有冰淇淋,還有一些藥物,手術的線,都是藻類做的,那我們藻類這麼多,都不會利用,我做91、92、93、94年才更多人進來,所以這是自我成長,我又拉了幾個人進來,又拉了幾個人進來,進來不是為我賺錢,不是為我們愛鄉,是為了大家把這個社區,慢慢從你理念知道說,我們有文史,這麼多文史。」
藍秀鳳:「再來有產業的,再來怎麼,我們腳步還有很多的要做,怎麼做,這個社區美嗎?很美!可是骯髒,問題很多,你要怎麼把它這小鎮味道出來,我們的孩子不必去外面打拼,他們就利用我們做出來的這些,後續來他們就利用這些來賺錢,這留給他是永遠的,你先做出來,留給了是誰,我們後代,自然你要利用這些藻類,就不能破壞它,環境就做好。」
所以,別小看這些家庭主婦,婆婆媽媽她們對重建地方生機,自有一套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