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漁業信息

線上展覽

產品資料庫 市場行情 漁業智庫 漁業名錄 入口網站 討論園地 加入會員
 
 
 您好  客戶服務 關於本站 漁業聯網 專屬網頁 文章搜尋
 

漁業信息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漁業信息 > 台灣漁業新聞

上一則 | 下一則
【發現新台灣】捕魚管制 環礁珊瑚美麗再現


資料來源:TVBS 新聞  所屬地區:台灣


  高雄市政府海洋局局長柯宗廷:「事實上早期來講,如果看到80幾年一些這個圖片或影片真的是這邊講的真的是海底花園,就整個下面的珊瑚礁魚類,真的是讓人覺得美不勝收,可是後來發現就真的是一個海底的墳場,所以讓人覺得有一點美麗的有點哀愁這樣子。」

  東沙島的環礁到底分佈有多廣,從這一張衛星照片可以看得很清楚,深藍色的圓是外環礁,裏面是內環礁,雖然全球這種環不少,可是像這麼正這麼圓的環不多

  連國外學者都很驚訝,如果繞這個環一圈有70公里,直徑25公里,算一算面積有500平方公里,不過東沙島位在環礁西側,陸地面積只有 1.1平方公里,距離中國大陸比台灣近,越南和大陸的漁船經常違法進入環礁內捕魚,更糟的是毒魚炸魚嚴重破壞珊瑚礁,去年曾同一個時間出現500艘小船,驅離漁船的重任落在海巡署身上,因為民國89年陸戰隊撤換,由海巡署接下巡防守備任務,但只有兩艘N8快艇,要如何對付40、50艘的大船需要一些技巧,先曉以大義、再稍稍威嚇。

  東沙巡防指揮部指揮官李文傑:「把所有船長帶到我們船上來,一一跟他們說明,起初是先軟後面是硬,再配合我們碧海專案。」

  台灣派大船來驅趕果然達到嚇阻效果,不過大船一走漁船又回來,而且看準N8快艇沒有夜航能力,都挑半夜捕魚,不過指揮官還是有辦法。

  東沙巡防指揮部指揮官李文傑:「環礁最遠離我們岸上,最遠可以到達11海浬,他們有時候在環礁外,大船放小船,他不點燈你不知道,被我們洞悉之後都是入夜前,N8快艇開到10海浬那邊等他,他忽然點燈來講會嚇一跳,所以這個方法對他們來講行不通,所以就知難而退走了。」

  東沙海域現在終於恢復平靜,但是98年全球聖嬰現象,造成內環礁的珊瑚白化紛紛死亡,情況嚴重覆蓋率低於10%,不過去除了人為破壞之後,復原將更有希望。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宋克義:「內環礁我看都是水溫,97、98年水溫,內環礁大概受水溫很厲害,死的種類就是所謂的軸孔珊瑚,和一般預期一樣,那些是最不耐熱,其他的都還是活的,可是其他的只是佔少數,那等一下我們要下的就是這一點吧!所以是活著的話是全面的,就是他剛剛說的超過100%,因為站起來就像是在樹林裏面,那個大概要一點時間才回的來。」

  宋克義在2001年加入東沙海域調查研究工作,今年再度登島調查,首先選定東沙島西南側的外環礁,在環礁的西邊都是沙地,看到一些獨立礁,所以有比較多的魚,而且是台灣很少見的金鱗魚,不過環顧四週都是死掉的珊瑚,顏色非常黯淡,而且這裡的流比較急,復原速度較慢,就像大型的珊瑚墳場一樣,學者說外環礁復原的情況應該會比較好,沒想到這裡比預期的慢,不過還是得再試試別的點,船往北方開,剛剛在東沙島的西南側,這回換到西側,同樣是外環礁。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宋克義:「這邊恐怕不對喔,怎麼樣,深不見底,我先下去看一下,看完沒有再起來,有沒有流,沒有流比較沒關係。」

  記者:「這邊至少有20幾米對不對?」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宋克義:「對呀!應該超過20幾米,我們沒有辦法潛很久,差不多半個小時就好,好啊,你下來看看。」

  果然看不到珊瑚礁,修正一下方位往旁邊移再度看到沙地,依舊是平坦的礁區,大部分是一顆一顆的小珊瑚,不過這次有新發現,死掉的珊瑚礁上面長出新的珊瑚。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宋克義:「只要聖嬰水溫不那麼高的話,其他的有些是人為的毒、炸、電,執法之後就會改善,只不過大概都還需要一些時間,一年、二年沒那麼快。」

  海生館博士陳正平:「魚差不多是3年,大魚就會有些長大差不多3年就夠了,

  那珊瑚就可能會慢一點,它要長到成林,數目成林比較慢,生物要養一整群過來會比較快一點。」

  對於這片珊瑚海域的復原陳正平很有信心,因為今年七月份,他到了外環礁的另外一邊東面,這也是專家學者研究東沙島十多年來,第一次有人到外環礁的東面跟正東面因為距離很遠要20幾公里,從沒有學者去做過研究調查,而且洋流很強很危險,不過帶回來的畫面很令人振奮,終於看到正常的珊瑚礁區,學者丈量珊瑚覆蓋率,發現超過70%,珊瑚種類有250種,放眼望去可以看到石珊瑚和軟珊瑚共同組成的珊瑚群聚,這些畫面是第一次在媒體曝光。

  海生館博士陳正平:「比98年那ㄧ年聖嬰現象剛開始好多了,魚類已經慢慢回來了,外環礁已經都很正常,只是沒大魚啦!因為大魚都被捉的差不多了,魚獲捕撈,應該算今年底和去年底,去年底開始禁漁,算是執行的很完全,所以未來可能會快一點,不然以前大陸的漁船在那邊的捕獲量非常大。」

  東外環礁恢復快速,不過內環礁復原速度卻比預期慢,什麼原因學者還在找答案,

  但陳正平認為內環礁美麗的珊瑚一定會回來的,11年前他看見東沙的美,被深深吸引的就是在內環礁。

  海生館博士陳正平:「那時候很多都是從船上就看到了,整個整個很大很大,那時候我們有一次坐他們的快艇,94年那一年,很淺的地方珊瑚都露出來,船過去旋外機打到珊瑚(斷掉),就在海上漂流,那時候其實就跟國外很漂亮,珊瑚會露出來的海底景觀是一模一樣的。」

  憑著腦海中的記憶,船開到了東沙島正東方的內環礁,他說這個點已經有恢復的跡象,只不過種類少了一點,兩個人帶著裝備又潛到海底。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宋克義:「看到很多很大很大的珊瑚,然後大的大概都是活的,都很健康也有蕈珊瑚,其他死掉的就是那些枝狀的大概是7、8年前死掉的那一批,那些枝狀的珊瑚目前還沒回來的跡象,不過那些很大的片狀和腦珊瑚還很多。」

  記者:「情況很好嗎?」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宋克義:「應該算相當好,這裡算是東沙最有特色的海域,你們大概從船上就可以看到,很大很大的珊瑚。」

  眼前的珊瑚是生長在被形容為墳場的內環礁,她是片棘孔珊瑚,生長速度比較快,復原的也就快,而且她就長在死亡的軸孔珊瑚上面,整片的軸孔珊瑚已經成為碎屑,新的生命又開始生態復活了,魚群也顯得更有活力。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宋克義:「現在希望是回復的起點,不能再壞了,看起來蠻有希望,還有許多小珊瑚,只要有小珊瑚就有未來了。」

  東沙島以前叫神龍島,就在她最原始最美麗的時候,這次探測找點的過程,陳正平始終以龍口為基準點,龍口的西方、龍口的南方,龍口就是東沙的潟湖口,他相信在專家學者和海巡弟兄的努力下神龍島會再回來。

(新聞來源:TVBS 新聞 http://www.tvbs.com.tw/index/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台灣漁產品行銷網版權所有‧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