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07 民生報】【記者張銘隆/特稿】
「長得像金蘭的肉檨」,「長得好像長尾鳥的金蘭」,釣友口中的俗稱和中文學名莫衷一是。不過,「長尾鳥、金蘭、白肉檨」三個長得相像的「表兄弟」,卻是笛鯛科、濱鯛屬以下三個不同的魚種。
船釣遠海深場出名的長尾鳥,學名是長尾濱鯛,體色艷紅、背鰭和臀鰭都較其他二種表兄弟延長,尤其尾鰭深裂,所以贏得「長尾鳥」的俗名。金蘭(或寫成金鱗)在北部也有人稱為「紅肉檨」,則是「濱鯛」的俗名,體色外表和體色和長尾鳥神似,但濱鯛的體色變化較多,從淡紅到深紅甚至帶紫的體色都有,大致說來,生活在90公尺以深的金蘭,越深處釣獲的魚,體色越紅。
白肉檨則是「大口濱鯛」的俗稱,較小的白肉檨(通常三台斤以下)偶而會結群游到近岸淺水域,所以水肺潛水者有時也會在40公尺深度以內水域獵獲。白肉檨的外表特徵是長得比另二個表兄弟大的口裂,雖然叫「白」肉檨,但體色也不是單純的銀色,有時會呈粉紅色,大致說來是越大越紅,同樣的也越大住得越深。
三種魚以產量和國人消費的癖愛,當然是產量較少、體色最紅的長尾鳥最高貴,其次是金蘭,排名最後的則是肉檨。品味過的老饗則說,其實除了淺處網獲或失鮮的肉檨之外,其實三種魚的老成魚「滋味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