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開始吹東北季風了,這一天的基隆,卻不像印象中,一到冬季就濕濕冷冷的雨港,沒下雨,還很熱,熱地讓人想吃冰。記者:「只有一球而已嗎?我可以再加一球嗎?」老闆:「可以啊!」
老闆:「來,請慢用。」記者:「啊,好大一碗。」老闆:「不會,你們吃的時候,拌一拌,因為上面料,底下是雪花冰。」記者:「 所以它有點像炒飯,鬆鬆的。」
而看仔細了,這碗冰不只份量足而已,一層一層堆疊起來,雪花冰的奶黃色澤,不光來自煉奶,還有蝦的甲殼紅,上頭灑的也不是綠豆紅豆,而是花枝、干貝、龍蝦肉、飛魚卵、櫻花蝦。
記者:「這樣還吃得慣嗎?」顧客:「還在嚐。」記者:「還在嚐?」顧客:「我覺得海鮮不會有腥味,很特別。」記者:「妳會一直以為,有很強的腥味是不是?」顧客:「對,那是印象當中所以很多東西,還是要嚐過比較好,本來會覺得多少有點腥味,可是好像都沒有。」
老闆:「對,因為東西新鮮,就不會有腥味,海鮮是這個樣子,有沒有聽到,不會有腥味。」
又多一個知音,女老闆笑得開心,她是薛麗妮,一個在八斗子漁港長大,熟知海鮮滋味的女子,用魚、蝦、海苔做出的,讓人驚訝的冰,就出自她的手筆,不過在說冰的故事之前,薛麗妮想讓大家看看,雨港基隆曾有的多元文化,而這些海鮮奇冰的源頭,也就藏在這裡。
這是李宅,在車子匆忙往來的港邊大馬路旁,稍不注意,就會跟它錯身而過,在因為後方山坡濫墾,使它面臨土石流危機之前,李宅是雞籠文史協進會的工作基地,薛麗妮是創會總幹事,理事長曾子良,這天從一整天的學術研討會裡,抽空過來看看。
雞籠文史協進會理事長曾子良:「妳不要小看這個,它都有特色,像妳看,這邊是有機關的喔,這個窗戶,是你可以從這邊,裡面整個把它收進去,所以之前很多,建築系老師帶他們來看,日式住宅的一些建築美感,他們就會以我們這個,空間為一個教學的點,他們的設計相當不錯,在日據時代,有人說這是木材商人(的房子),其實不是,當時日本人是盡量開發台灣的檜木,這都HINOKI的(HINOKI是),檜木我們之前每次進來屋子裡頭,心比較平靜一點,就會聞到檜木的香。」
房子稱李宅,中間其實轉過好幾手,最早房子的主人,姓流水。曾子良:「日本人蓋房子,在這上面都有一個板子,,上面寫甚麼時候蓋,誰蓋的,那塊板最近好像被風吹掉了,好像不曉得吹到上面哪裡,我們都有照相起來,正在找,寫流水偉助蓋的,流水伊助是流水巴士的老闆。」
而像這樣,日據時代的私人宅邸,現在台灣保存不多了。曾子良:「我們這裡正前方,原來是二沙灣海水浴場,好漂亮啊,民國十多年的時候,很多古照片,可以看這邊,很多人在這兒游泳,沙是白色的,好漂亮。」
曾子良:「我們擴充碼頭,把一個海水浴場,整個破壞掉、剷除掉,變成碼頭,現在碼頭空空的,所以我們又回過頭來,注重文化,文化是基礎。」
文化故事要再流傳下去,這就牽起了失業勞工,和文史工作者的線,4年前勞委會的,永續就業工程,雞籠文史協進會也加入計畫,請失業勞工們,協助發掘史料,而連接出來的一段陰錯陽差,開始了薛麗妮和海鮮冰的故事。
雞籠文史協進會常務理事薛麗妮:「開這樣的冰店,就是看戲的變成演戲的,本來我一直從事的非營利的工作,然後就輔導一些失業勞工,因為失業勞工,其中有朋友想開店,我就去協助她開店,但是她們開了5個月之後,就開不下去了,我那時候想,她們失敗,其實是我沒有把我的工作扮演好,是我不懂做生意該怎麼做,所以我想,或許它會是一個舞台,我借用這樣一個平台,餐飲店的平台,來學習做生意後,才有資格告訴別人,應該怎麼做。」
因為當初是這樣發心,所以講起這一段創業經驗,薛麗妮還真是巨細靡遺,回顧當時,她要做到的,不只把店撐住,還有虧了70萬,怎麼補起來,薛麗妮研究過吃,知道做冰的生意,能做出名堂的話,利潤好,於是開始動腦筋。
薛麗妮:「我在跟別人請教,我要做海苔冰,其中有一位專員就說,唉,不只海苔可以做冰哪,你可以把魚拿去做冰,你可以把蝦子拿去做冰哪,選擇蝦子,真的是沒有人可以接受,包括我媽都罵我瘋子,我就想,這一定是個話題嘛,我試試看哪,我也不知道它對還是錯,試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