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05 聯合報】記者周維新/台北報導
海嘯造成南亞慘重傷亡,若海嘯沿著淡水河口灌入內河,台北市境河岸堤防能否抵擋得住強大水壓?屆時是否來得及關閉水門?都引起民眾關切。
台北市養工處鑑於過去並沒有類似案例或經驗,將建議經濟部水利署,研究台灣地區發生海嘯的頻率,研擬預警機制,並訂定應變計畫,以利地方政府遵循。
養工處官員分析指出,從地形上來看,萬一北部沿海地區發生海嘯,最先衝擊到的是台北縣境臨海的鄉鎮,第一波海浪衝撞岸邊海堤後,再折射撞擊對岸海堤,此時力道可能已減弱,相對殺傷力會降低,但大量海水還是有可能順著淡水河口一路沿著內河河道往上游迴溯,並侵襲北市境。
官員憂心地表示,因設計功能不同,內河堤防只考慮靜水壓,其結構不同於海岸邊要能抵抗水壓衝擊的海堤,因此強大水流灌進內河,河岸堤防底部能不能擋得住水壓,教人憂心。
若原始設計未考慮強大水壓衝擊,能否採取權宜措施,預先在河岸堤防底部擺放大量消波塊,以減緩水壓衝擊?官員說,消波塊大多用在海堤周邊,北市境堤外大都已開闢成河濱公園,若吊放成排消波塊,加上海嘯多久才會發生一次誰也沒把握,很可能因此引發民怨,批評河岸景觀被消波塊破壞,因此需妥善評估才能決定。
萬一北部地區發生海嘯,海水快速沿著淡水河倒灌回市區,何時要關閉水門,避免大量海水入侵市區,則是另一重要課題。
養工處官員表示,目前發布颱風警報後,該處從接獲中央通知,到完全關閉水門,估計約需90分鐘,因此水利署有必要針對海嘯的威脅,儘速研擬因應機制。